《桃花源記》reference_book_ids\":[7002853724871724046,696648184849498420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於歸,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於歸,宜其家人。
——《詩經·周南·桃夭》
桃花一直被用來比喻女子的容顏,女子貌美,常會被形容“麵若桃花”或“豔若桃李”。幾乎毫無爭議,美人本就該和桃花相媲美,春秋時著名美人息夫人,別名就叫做桃花夫人。這樣的比喻,也正是從《桃夭》這首詩開始的。
之所以以桃花喻美人,不僅僅是因為桃花外形美,還因為那種獨特的浪漫氣息。在香草美人的遙遠年代,一入了春,山坡上,泉水邊,還有大戶人家的後花園中,大片大片的粉色綻放出令人窒息的美。這就不奇怪為什麼很多古裝劇中都會有出現這樣的場景:熱戀的男女在桃花林中海誓山盟,人麵桃花,花香怡人。
逃之夭夭,灼灼其華。在尚不懂賦比興的少年時期,我曾以為《桃夭》中這位姑娘是在春天開滿桃花的時候出嫁的,後來我才後知後覺發現,原來是以桃起興,歌頌姑娘的新娘和婚姻的美滿。
桃樹枝葉繁茂,枝頭開滿了粉色的花朵。這位姑娘就要出嫁了,家庭和順平安。
桃花的美,第一時間讓我想到了一度很喜歡的《桃花源記》,這大概也是我認知中古人對桃花最美好的詮釋。陶淵明寫的不僅僅是一篇文章,他為世人編織了一個永恒不變的美好夢境。古往今來,在見慣了爾虞我詐,受夠了剝削壓迫,厭倦了凡塵喧囂之後,有多少人向往那個“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世外桃源呢?
世上美麗的鮮花何其多,桃花,論華貴不如牡丹,論高雅不如蘭花,論豔麗不如芍藥,可偏偏卻成了最美好的象征。我一度覺得,中國的“桃花源”和西方的“烏托邦”是一樣的,它們所代表的都是無憂無慮的美好境界。然“烏托邦”這三個字聽起來遠沒有桃花源來得美好,成片的桃林,枝頭開滿了花,風一吹花瓣就紛紛揚揚飄落,在桃樹下置一張石桌,在花瓣雨中品一杯濃茶,光是想想就覺得美得不真實。
是的,桃花源雖美,卻不真實。我們無法判斷,世間究竟有沒有這樣的地方存在?就算有,也不是輕易就能找到的吧。漁人無意中闖入這個人間仙境,離開後帶人去尋找,卻再也找不到那條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宋詩人謝枋得在《慶全庵桃花》中寫到,“花飛莫遣隨流水,怕有漁郎來問津”,在桃花源中無憂無慮生活的人們,也是怕被打擾的吧?一旦與外界相通了,桃花源便再也不是桃花源了。沾染了俗世的味道,桃花源也就失去了那份美好和神秘——而桃花源的傳奇就在於她的美好和神秘。
桃樹枝葉繁茂,桃子又大又甜,這位姑娘要出嫁了,家庭幸福美滿。
《桃夭》這首詩中,出嫁的新娘想必對未來是充滿期許的。成婚當天,她怕是又緊張又期待吧?從這一刻開始,她將不再是一個人,她的喜怒,她的哀樂,時刻會有另一個人去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