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探索發現的腳步(下)(2 / 3)

由於金星表麵的環境極為惡劣,因此不具備派宇航員到那裏實地調查的條件,人類對於金星的研究也隻能局限於依靠無人探測飛船去完成。

1988年,蘇聯宇宙物理學家阿列克塞·普斯卡夫忽然宣布,金星上也存在著像火星上那樣的“人麵石”。聯係到火星上發現的作為警告標誌的垂淚的巨型人麵建築—“人麵石”,科學家推測,金星與火星是一對難兄難弟,都經曆過文明毀滅的悲慘命運。

科學家還說,800萬年前的金星經曆過地球現今的演化階段,應該有智能生物存在。後來,金星大氣成分中二氧化碳越來越多,以至於溫室效應越來越強烈,進而使得水蒸氣散失,也最終使金星的環境不再適合生物生存。

迄今為止,人們在月球、金星、火星上都找到了文明活動的遺跡和遺蹤,甚至在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表麵也發現一些斷壁殘垣。地球、月球、火星、金星上都存在金字塔式的建築。人們將這些聯係起來後認為,地球並不是太陽係文明的起點,而是其終點。

倒塌的金星城市中,究竟隱藏著什麼秘密呢?那個垂淚的人麵像到底是否經曆了金星文明的毀滅呢?這些令人費解的難題也許隻有人類進行實地探測時才會真正解開。

“奧麗莉亞星”上的生命

宇宙如此之大,除了地球,難道其他星球上就不存在生命嗎?科學家指出,銀河係中約有1000億顆恒星,也有至少同樣多的行星。銀河係的範圍極大,以光速前進也要花上10萬年才能從一端到另一端。宇宙中有超過1000億個與銀河係類似的星係,而我們目前隻知道一個行星上有生命,它就是地球。因此,地球人類一直在茫茫宇宙中進行探索,希望能找到地外智能生命。

經過長期研究,科學家們分析在某個紅矮星的軌道附近也許就存在一顆很特別的行星。它的一半是黑暗的冰封世界,另一半則永遠充滿陽光。它在距離地球40光年以外的地方,表麵有液態水,但因為太靠近恒星而被其引力鎖定,停止了自轉。因此,它的一半永遠處於白晝之中,另一半則剛好相反,永遠漆黑。

英國氣象專家馬諾奧·喬希博士用計算機大氣模型作了深入的研究,並模擬了這個新行星上可能有大氣和生命不可或缺的液態水。於是,這顆預想中的行星被命名為“奧麗莉亞星”。

“奧麗莉亞星”適合生物生存嗎?它的黑暗麵是一大片冰凍的荒原,永遠處於黑暗之中。那裏沒有光線,溫度在冰點以下,生物將難以在此立足。在它的亮麵,最接近恒星的地方,氣候模型預測會有一個永不消失的大氣旋,這裏有橫掃大地的颶風和永不停止的傾盆大雨。但在風暴區和黑暗麵之間,計算機模型預測出會有一個氣候溫暖穩定的地帶,這裏有海水和陸地,科學家認為這裏很可能會有生物。科學家還大膽地推測,連樹都可以在這個溫度範圍內生存。

科學家們稱“奧麗莉亞星”是一個生機勃勃的世界,但那裏的一切都撲朔迷離。最令人難以想象的是一種叫作刺扇的動物,它們看起來像植物,其實是會利用陽光的動物。它們會慢慢爬過泥地,互相推擠,爭奪陽光更充足的位置。這些動物的高度超過10米,就相當於“奧麗莉亞星”上的植物一樣,靠扇麵吸收太陽能,產生糖。在這個太陽從不移動的世界上,生物對陽光的爭奪十分激烈。

“奧麗莉亞星”上的所有生物都最終依賴刺扇維生,但刺扇並非唯一奇怪的生命形態。還有大胃豬,這是“奧麗莉亞星”上最大的食肉動物。大胃豬直立時有4米半高,體重跟水牛一樣重。

外星生物絕對不像我們以前見過的任何生物。它們如何去感知環境,如何活動呢?它們和地球生物一樣是有機生物嗎?科學家開始依據人類對地球生物的了解,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事實上,大胃豬是生物學家構想出來的掠食動物。它們靠探測地麵來尋找獵物。它們有些很有趣的適應性特征,最突出的就是它們頭骨前方的齒狀結構。它們會把這些齒插進地麵,用這些十分敏感的器官探測獵物的振動。

除此之外,“奧麗莉亞星”上還存在著泥足蟲。這種長著六條腿和強壯的鏟狀頭部的家夥不知疲倦地搬運泥土,使刺扇倒下。它們是“奧麗莉亞星”的偉大工程師,為外星生物提供了富饒的棲息地。

“奧麗莉亞星”的一半永遠沐浴在陽光中,這似乎是生物最理想的生存環境。但是,紅矮星會突然爆發耀斑,耀斑會在幾分鍾內達到最大亮度,照射在行星的整個白晝半球上。同時,恒星會發射出強烈的紫外線。但這些“奧麗莉亞星”上的生物似乎已經適應了這種生存環境,對耀斑和紫外線形成了防禦係統。一旦耀斑消退,森林就會恢複生機。

紅矮星不僅能摧毀生命,也能孕育生命。它可以長期存在,壽命比太陽還要長。我們的太陽隻有100億年的壽命,但“奧麗莉亞星”的“太陽”的壽命卻比我們的太陽長10倍。科學家甚至構想出了它在50億歲時所擁有的生命形態。生命還有如此漫長的時間可以進化,未來會是怎樣的呢?

“奧麗莉亞星”還有1000億年的進化時間,這裏的生物是否會具備極高的智能呢?這一點我們無法確定,但可以得知的是,既然與“奧麗莉亞星”類似的紅矮星行星適合生物棲息,那麼我們就有了數以千計的目標。尋找外星生物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人類或許能夠找到一個類似“奧麗莉亞星”的世界。

太空中生物如何存活

《美國科學報》曾報道,歐洲科學家發現了一種可以在太空真空環境中生存的緩步類動物—水熊。不僅僅是太空,它們中的一部分還可以同時在真空和太陽輻射條件下生存,這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種可以在雙重嚴酷條件下長期存活的動物。

目前,我們已經知道,人類、大猩猩和犬類都不能在太空中長期生存。放入太空中幾分鍾後,這些動物肺內的空氣就開始膨脹,血液中的氣體開始變成泡沫,嘴裏的唾液也開始沸騰。但是,相對低等的菌類、地衣類植物則可以在太空中長期生存,地心引力的缺失和強烈的溫差對它們的生活沒有多大影響。緩步類動物的體形很小,在顯微鏡下才可以看到,幼蟲的身體隻有0.5毫米長,成熟後也隻有1.5毫米。它們分布在地衣類、苔蘚類植物、土壤、山頂和4000米深的海中。鑒於它們生存的苔蘚類植物環境很容易幹燥,在沒有濕氣的情況下,緩步類動物也能存活10年以上。除此之外,緩步類動物還對太陽紫外線具有高度的抵抗能力。

為了測驗緩步類動物的太空生存能力,瑞典克裏斯蒂安斯塔德大學的生態學家英厄馬爾·榮鬆和他的同事們進行了試驗,將兩種不同的苔蘚緩步類動物和它們的卵放在歐洲航天局2007年9月發射的無人太空實驗艙上。該無人太空實驗艙在距離地球表麵258千米的高空繞地運行,這些緩步類動物則完全暴露在太空環境中10天。在實驗中,有一部分樣本沒有受到太陽輻射,另外一些則完全浸泡在UV-A和UV-B的輻射下。

德國科隆—波爾茲宇宙醫學研究中心研究員、天體生物學家彼得拉·雷特貝格說:“我們發現,這兩種緩步類動物在太空環境中都生活得很好,和在地麵上沒有多大區別,但是遭受太空環境和太陽輻射雙重考驗後的樣本存活率很低。”實際上,當最終被放回水中的時候,暴露在太空環境和太陽輻射雙重考驗下的緩步類動物隻有10%存活了下來,並且所有的幼蟲都沒有孵化出來。但是,榮鬆表示,這是人類迄今為止發現的第一種在雙重暴露下仍然有樣本存活的動物。雷特貝格推測,可能是緩步類動物的外層,即皮層,可以幫助它們抵禦太陽輻射。毫無疑問,這一發現是令人欣喜的。

研究人員稱,和微生物細菌耐輻射奇球菌一樣,緩步類動物肯定也有一種細胞機理—可以修複輻射的傷害,或者直接抵禦太陽輻射。榮鬆說:“在遭受太陽輻射的時候,沒有數據顯示緩步類動物的體內在發生變化。所以,我們不知道太陽輻射對它們的傷害有多大,它們又是怎樣修複這些傷害的。”

實驗表明,至少有一些動物可以在嚴酷的太空環境下毫無屏障地存活。在這個“超級堅強”動物的名單上,有輪蟲類、線蟲類(蛔蟲)、可抗幹燥的昆蟲幼蟲,還有甲殼類,如鹽水蝦。科學家發現,所有的這些“超級動物”都和緩步類動物一樣,具備高度抗幹燥的能力。

一部分緩步類動物賴以生存的地衣類植物也可以在太空環境下生存。榮鬆表示:“如果保護這些緩步類樣本遠離太陽輻射,它們可以在太空中存活幾年。但問題是,飛船進出大氣層時會產生巨大的噴射力,這些樣本也受到影響。”飛船進出太空大氣層產生的灼熱感和一個石塊進出行星大氣層產生的摩擦大致相當。

星際旅行可能會花費幾百萬年的時間,人類目前並沒有能力進行如此長期的實驗。但是,至少有一部分緩步類動物在星際旅行最開始的10天裏可以完好地生存。測驗緩步類動物生存能力的真正問題是尋找一個合適的環境。隻要找到一個比太空溫和一些的環境,緩步類動物就可能繁殖、生存。

長達2.5小時的太空對話

據說,莫斯科國家計委大廈曾舉行過一次秘密碰頭會,蘇聯黨務活動家、科學家、宇宙學家和UFO與超自然現象研究組織負責人約200多人出席了會議。在這次會議上,蘇聯航天員訓練計劃領導人喬爾吉·別列戈沃伊向與會者透露了一個驚人的秘密:1981年5月14日至18日,蘇聯航天員弗拉基米爾·卜瓦連科和維克托·薩維內赫在“禮炮”6號軌道站上發現一艘來曆不明的球形飛船。最初距離僅1千米遠,航天員用自動攝像機立刻將它拍攝了下來。他們推斷,這可能是一架來自外星的飛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