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飛碟同“禮炮”6號軌道站的距離又接近了100米。這時,航天員完全可以清楚地辨認出飛碟上有3個外星人,他們都是藍眼睛、褐色皮膚。後來,飛碟同“禮炮”6號的距離更近了,大約隻有30米遠。這時,航天員發現飛碟上的外星人很像是生物機器人,因為他們的麵部僵硬,毫無表情。
其中一名航天員隔著軌道站的舷窗把地球人的星圖拿給飛碟上的外星人看,飛碟上的生物機器人也把他們的星圖拿給航天員看。航天員發現,飛碟人展示的星圖中還有太陽係。然後,一名航天員衝著飛碟人高高豎起大拇指,飛碟上的一名外星人學著航天員的動作,也豎起大拇指以示回敬。
這時,航天員用軌道站上的莫爾斯發報機發出光信號,試圖與飛碟上的外星人聯絡。最初,沒收到任何回音,可是當航天員發出各種數字信號時,外星人便也用電碼向航天員發出回音。於是,在航天員和外星人之間展開了長達2.5小時的數碼電報機的問答式對話。
在對話中,外星人稱他們來自宇宙邊緣的一顆星球上。他們的星球所在的星係與太陽係相類似,但年齡要古老得多。他們星球上的古老文化更是保存了長達4115萬年的時間。
外星人還說他們星球的生命早在300多萬年前,即地球人類進化到原始社會階段時,就曾駕駛飛碟訪問過地球,埃及金字塔就是外星訪客留給地球人類的古建築遺跡。
不僅如此,外星人還介紹了他們所在星球的發展程度、生物醫學的發展水平、武器裝備係統以及社會狀況等等。在外星人的描述中,他們的星球是一個極其發達的星球,各種領域已經發展到了地球人類所無法想象的文明程度。
這次長達2.5小時的對話令宇航員們完全震驚了,外星人不僅對宇宙的誕生及發展有非常具體的了解,更多地球的發展他們也能詳細說出。
令人驚訝的事還沒有結束。第三天,意想不到的奇觀出現了:外星人走出飛碟艙室。他們既沒穿防護服,也沒戴呼吸器。他們先用空間行走的方式飄移到“禮炮”6號軌道站附近,然後又遠離它。
第四天,那個銀灰色球形飛碟開始作遠離飛行,並逐漸從航天員的視野中消失了。
“禮炮”6號航天員同外星人的這一空間奇遇以及長達2.5小時的電報機對話全部被軌道站上的自動音像設備拍錄下來,並向這次秘密碰頭會的全體與會者播映。
這段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太空對話真的曾經發生過嗎?如果它真實存在,那麼無疑,人類的發展程度遠遠不及外星智能生命。遺憾的是,這段神秘的對話並未得到官方證實。
尋找外星文明的“先驅者”
1972年3月,“先驅者”10號宇宙飛船進入了太空。在“先驅者”10號的外殼上,載有與外星人溝通聯絡的訊息—一麵刻有“科學語言”的鍍金鋁板。一旦外星人看到,就會知道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人類的模樣。由於鋁在太空中不易腐蝕,因此鋁板上的圖案可以保存到億萬年後。
鋁板上的圖案含義很簡單:一男一女站立在太空飛船前,男人做出問候的手勢。這兩個人是根據地球人類特征繪製而成的,他們和太空船的實際比例可以讓外星人知道人類的大小高矮。同時,他們的身高也以氫的21厘米譜線波長為單位,描述為二進製碼的形式。
金屬板有太陽和九大行星(當時,冥王星未被排除在大行星之外)的圖案,其中的第三顆行星—地球,是這個太空船的家鄉。從左數第四個小圓圈出發的曲線表示“先驅者”10號飛船的飛行軌跡—由地球出發,繞過木星,向太陽係外飛去。
金屬板左邊像蜘蛛一樣的圖案,是告訴外星生物我們在銀河係裏的位置。
圖的左上角圖案是一個中性氫的超精細躍遷及氫分子結構。來自我們所在星係空間的中性氫原子輻射的波長,這是基態氫的超精細躍遷所致,與靜止時氫的對應輻射波長不同。兩者的差別蘊涵著我們星係的結構和內部運動的信息。
嚐試與外星人聯絡的科學家們相信,地球人並非宇宙間唯一的高等生命。因此,這項尋找外星人的科學研究計劃就是美國太空發展計劃中的一項,在人類科技史上具有重要意義,它顯示了科學家在“正式”的公開場合承認外星人的研究是有必要的,也可能帶領人類文明進入一個新紀元。
但是,與外太空的高智慧生命進行溝通並非易事,因為外星人與我們之間並沒有共通語言。唯一能做的是向宇宙發射電波訊息,而發出的電波是容易懂的“電碼”,使外星人接收後也有能力“解碼”,這才有希望向地球人類進行信息交流。
因此我們相信,總有一天人類會收到來自茫茫宇宙的電碼訊息,與地外智能生命取得聯係。
穿梭太空的電波
1959年,意大利物理學家科康尼和美國物理學家莫裏森發表言論稱,實現星際智慧生命間通訊的最實際方法是無線電波通訊,因為無線電波能量低,容易產生。它還可以穿透任何光波無法穿透的實體,因此電磁波能沿著彎曲的路徑在地球表麵前進。如果人類在無線電波上搭載信息,電波便會將信息傳播出去。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荷蘭天文學家計算出宇宙中冷氫原子會發射出波長為21厘米的無線電輻射。眾所周知,宇宙空間中存在著大量的氫原子,因此這種21厘米波長的無線電波遍及整個宇宙。這樣的話,任何一種具備高度發達科技水平的智能生命都能接收到這個普遍存在的波長。
所以,如果要尋找外星球發出的信息,就應該在21厘米波長處去尋找。那麼,外星人的信號會從哪個方向傳來呢?哪些恒星和行星可能存在智能生命呢?科學家們將目標鎖定在離地球較近的7顆恒星上。
接下來要做的,便是在接收到的信號中辨別出其他智能生命發出的信號。這種信號可能是一組由較短脈衝組成的有規律序列,每組序列有較長的時間間隔。
科學家們將外星球的人工信號分為三種:第一種是當地無線電廣播,即從有智慧生命居住的行星上發出的,這是一種由電視或其他工業因素造成的無線電信號,但這種信號通常較弱;第二種為遠距離呼叫信號,這是一種遠距離通訊的定向無線電信號,但它隻有當兩個智能生命的無線電正在聯絡,並且地球恰好處於他們之間時才能截獲;第三種是建立接觸用的信號,即向沒有建立聯係的智能生命發出的能引起對方注意的無線電信號,人類收到這種信號的可能性最大。
1960年,美國射電天文學家德雷克設計了一個專門接收來自外行星的21厘米波段的人工信號,準備在茫茫宇宙中尋找智能生命的信息。到結束實驗,他共進行了150小時的收聽,但未有收獲。
實際上,沒接收到外星球的人工信息,很可能是因為人類所做的工作太粗枝大葉。人類應該對所有的類日星球進行收聽,甚至將整個天空都收聽一遍,以免漏掉智能生命發來的信息。另外,還應在各個波段上進行收聽,以防智能生命選用其他波段發射信號。所以,要想成功接收地外智能生命的信號,我們也許要連續觀測幾百年的時間。
有人認為,這種實驗根本無法成功,但天文學家們仍然充滿希望。他們相信,無線電通訊是尋找智能生命的有效手段,人類一定能夠接收到其他同類的信息,這隻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永不停止的宇宙探索計劃
眾多科學家及學者認為,宇宙中普遍存在生命。正是在這一信念的指引下,地球人類從未停止過對宇宙空間的探索,並掀起了一次次探索地外文明的高潮。與此同時,人類對於生命的定義、演化、意義以及生命存在的必要條件等眾多認識也在不斷加深。特別是隨著射電天文學的發展,湧現出一係列新型測量、觀測設備,使人類對地外文明的探索從理論階段走向了實踐階段。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組織並實施了一係列探索宇宙的計劃。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為了實現登月,蘇聯在20世紀50年代末至60年代向月球發射了多個無人飛行器,並在世界上首次實現了無人航天器為月球背麵拍照、探測器在月球表麵軟著陸。
1969年7月20日,美國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溫·奧爾德林搭乘“阿波羅”11號宇宙飛船首次登上月球,實現了人類登上月球的夢想。此後,美國又進行了4次“阿波羅”飛行,豐富了人類對月球的認識。
1972年12月,美國將航天重點轉向建立太空據點—“太空實驗室”,旨在在太空中開展生物學、地球物理學等方麵的研究。
1998年年底,國際空間站工程啟動,來自北美、歐洲、亞洲等地區的國家參與了這一工程。
20世紀50年代後,中國也開始了探索外太空的腳步,並且在航天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隨著人造地球衛星、運載火箭等航天器的成功研製與發射,中國在世界航天領域已經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1992年,中國開始實施載人飛船航天工程。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第一艘“神舟”號無人試驗飛船;2003年和2005年,分別成功發射了“神舟”五號及“神舟”六號,這標誌著中國已在載人航天領域邁出了重要步伐。2011年9月,中國第一個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按照計劃,“天宮”一號將在兩年內依次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完成無人或有人交會對接任務,建立中國首個空間實驗室。
現在,人類對於太空的探索正趨向於越來越多的合作。我們相信,經過不懈努力,人類在不久的將來定會解開宇宙間的許多奧秘,甚至找尋到地外智能生物的蹤影,並與之開展友好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