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量醜小鴨“醜”的標準是什麼?
百聞真的不如一見嗎?
為什麼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這些有趣的故事和現象隱含著一個心理效應——暈輪效應。
醜小鴨的標準
《醜小鴨》的故事相信許多人都讀過,之所以被認為是“醜”小鴨,是因為它長得不像其他的小鴨那樣漂亮。它受盡排擠和折磨,最後離開鴨群才發現自己原來是隻白天鵝,並從此獲得新生。以普通人的眼光來看,白天鵝無疑要比小鴨更高貴、更優美、更恬靜……那麼,為什麼它當初卻如此受排擠、受折磨呢?
或許有人會說它是進錯了“圈子”,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物以類聚”,它聚錯團體了。
或許又有人說是因為其他小鴨以“鴨”的標準來衡量它,而它達不到它們的標準,所以就被否定了。很明顯,這裏小鴨子們的標準過於“狹窄”,達不到它們的標準並不等於“醜”。可是,究其根源,在小鴨子中流行的那一套標準又是從何而來的呢?從心理學角度說,這便是“暈輪效應”,亦稱“光環效應”。美國心理學家凱利指出,“暈輪效應”是以個人喜好來判斷對象和認知一切的。
在“暈輪效應”的作用下,當一個人被貼上“卓越”標簽的時候,他就像被“卓越”的光環籠罩著,大家也會對他讚許不斷。例如某些歌手一旦成名以後,他以前的一些不出眾的作品也會煥發青春,也能取得很好的成績。同樣,當白天鵝被“鑒定”為“醜小鴨”的時候,它從此就籠罩在“醜”的陰影生活中,除非它離開鴨群,否則前途堪憂。
因此,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看到越來越多的人喜歡給自己貼標簽,更喜歡給別人貼標簽,如“毒舌評委”、“高富帥”、“小清新”等。似乎貼了標簽就可以找到自己的“定位”了,而有了“定位”似乎就能事半功倍。其實這都是“暈輪效應”的“功勞”。
經驗中的“陷阱”
人們說在失敗中吸取教訓,可以吃一塹長一智,可以少走一些彎路。一些企業為了推廣自己的產品,各出奇招但效果甚微。當企業無意中請名人代言一次或者做一次廣告,發現效果很好,那麼以後這些企業就會繼續請名人代言和宣傳他們的產品,並一路延續這個做法。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企業的產品也慢慢被淘汰。這時候,人們不禁會問:“為什麼曾經的輝煌、保持的紀錄和苦苦總結出來的經驗不再管用了呢?”
有一個小孩,在農場搬小木塊。他搬了許多小木塊,很順利。後來他遇到一塊大木塊,想盡各種辦法,最後還是無濟於事。他走到爸爸跟前,告訴爸爸自己失敗了。他的爸爸問他是否確定已經想盡各種辦法了。他說是的。然後,他的爸爸告訴他還有一個辦法他沒嚐試過。他很迷惑。他的爸爸笑著說:“兒子,你還沒有請我幫忙呢!”
生活中人們往往認為經驗就是寶藏,就如同這個小孩和一些企業,緊緊抓住“曾經的好方法”不鬆手,可是回過頭一看,卻忽略掉了不斷創新的“活方法”。
差異中存在“火花”
在日常生活中,醫生經常告誡人們,包括家中的長輩也會叮囑:飲食要均衡,避免隻食用自己喜歡的食物。科學已經證明,一種食物如果長期食用,會產生毒素。“多元化”的食物確實有益健康。
經常旅行、遊山玩水的人們一定能體會到一句古詩的妙處——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同樣是一個人的所見,因角度和距離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這是何等的奇妙!但是如果你是住在對麵山上的一個小屋,看到的永遠隻是“成嶺”,而別人告訴你既可“成嶺”也可“成峰”時,你一定會覺得可疑。因為你不可能花大量時間踏遍“千山萬水”來證實所有的可疑。所以你需要一個開闊的胸懷,集思廣益。人們常說“百聞不如一見”,其實這裏的“見”也要區別對待,要看是誰的“見”、在何種情況下的“見”。踏遍“千山萬水”後的“見”可以相對借鑒,而住在山對麵的小屋裏的“見”,則要慎重考慮。
企業也好,健康也罷,關鍵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避免依賴個人的喜好、外界貼的標簽和曾經成功過的經驗。
企業用對人,就如同身體得到均衡的營養一樣至關重要。雖然求賢若渴,必要的調查研究、實踐鑒別、嚴格考驗,還是十分重要的。而他曾屬的“圈子”、有何“標簽”要退居次位。這樣可以減少“暈輪效應”,也可以避免“偏食”,最終讓“多元化”的人才為企業提供源源不斷的活力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