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權力容易使人腐化,進而升級為一種扭曲的控製欲?
為什麼人總是會在看到別人插隊後插隊,進而升級為一種“插隊合理”的思想?
為什麼置身弱勢的群體常常以沉默麵對問題,進而升級為一種對於情感的漠然?
……
撒旦不要錢,當當沒關係
20世紀中期,在美國有人曾經做了一個很著名的實驗——社會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教授帶著一隊研究人員進行了一次有趣的“斯坦福監獄實驗”。
這個實驗像一枚重磅炸彈,引爆了全球心理學界重新審視之前對於人性的天真想法。
這個實驗是這樣的:首先精心挑選自願擔任受試者——他們都是身心健康且情緒穩定的大學生;然後進行角色扮演的遊戲——把被實驗對象隨機分配為“犯人”和“獄警”兩種角色。實驗剛開始的時候,實驗者便收到強烈的角色暗示。“犯人們”要準時作息並且承認自己的罪行,而“獄警們”則秉承暴力執法,對監獄的秩序進行嚴格的控製。在實驗第六天的時候,情況開始變得複雜——隨著角色扮演的深入化,原來單純的大學生已經轉變為殘暴不仁的獄警和精神麻木、情緒崩潰的犯人。最後,官方不得不停止了實驗並對這批大學生進行心理治療。
一套製服、一個身份,就可以讓人輕易地改變性格——這就是路西法效應。
角色扮演和團隊動力往往可以讓平凡的人變成殘忍的魔鬼。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有自己所需要扮演的角色:老師和學生、父母和子女、丈夫和妻子、醫生和病人、上司和下屬、殺手和警察……然而在這些社會角色的規範和束縛下,我們是否會像上帝最愛的路西法一樣,不知不覺地“墜落”進地獄而變成撒旦?
給我一個封印“比克大魔王”的電飯煲
曾經看過一部美國的卡通電影《麥克邁》(又譯《超級大壞蛋》),這是一部顛覆傳統概念的英雄電影:來自外星的兩個英雄小孩,一個墜落在政府官員的家中,一個墜落在監獄裏;一個擁有超人的能力和氣魄,一個擁有超人的智慧和氣質。然而生長環境和社會形態的角色扮演卻讓這兩個超人有了截然不同的命運——一個成了維護城市的英雄“M先生”,一個成了處處和“M先生”作對的“麥克邁”。
但是路西法效應就是這麼神奇——既可以讓一個人由天堂墜落進地獄變成撒旦,又有能力讓一個人由地獄直上九天變成大天使。
機緣巧合的一次角色變幻改變了麥克邁,隨著環境的改變和愛情的滋潤,這個曾經的大壞蛋也展現出了少有的柔情。隨後在一次華麗的逆轉之後,成為了這個城市新的“英雄”。
我們總是很難定位我們身邊的人是“天使”還是“撒旦”,然而讓他們成為“路西法”的可能恰恰就是你。
給你一個封印“比克大魔王”的電飯煲,你可能就可以決定你朋友的性格和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