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邪惡的“戀童癖”(1 / 1)

看到可愛的小蘿莉就難以自製?

不愛紅裝、武裝,隻愛“娃娃裝”?

難道自己成了怪叔叔中的一員?

這樣的糾結心態展示的正是一種對現實、成人世界的恐慌與逃避。

“女王”重壓下的“戀童癖”

假如你生命中有個“女王”為你安排好了一切,並且要求你按照她的路線、方針、政策來度過你的人生,對此你是否覺得萬分無奈、厭倦,甚至是恐懼?此時,你的人生出現了歧路,你開始將目光轉向孩童,因為成人世界是如此複雜,而與兒童的交往卻是如此輕鬆。

這樣的偏差心理經過長期的沉澱與“發酵”後,將會演變為一種心理問題——戀童癖。“戀童癖”是一種多數以10~15歲孩童為愛慕對象,通過性交或者其他方式來獲得性滿足的性變態。有著這種性變態行為的患者多數為男性,特別是中年男性,當然也不排除極為個別的女性。

在日本動漫中,我們時常會見到“女王”、“禦姐”、“蘿莉”、“正太”等字眼。而“女王”通常用於形容那些強勢、成熟、能幹又具有領導風範的女性。這些女性習慣於主導一切,給人以壓迫感。相對的,她們的伴侶若沒有極佳的心理素質與才幹,將很容易產生對“女王”的恐懼之感,進而對成人間的情感、性生活等失去興趣,轉而對兒童產生了一種戀慕之情,甚至是性需求。

“戀童癖”患者通常性格怯弱、能力不強,無法成熟應對生活與工作中的挫折與困難,當遭遇重大打擊時,就隻能逃避現實,渴望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在這樣的逃避心理主導下,患者將愈發恐懼現實世界中的人際交往、情感表達與工作接觸,對成熟的異性也就更加不感興趣。然而對可愛的孩童卻萌生了一種邪惡的渴望之情,將其作為滿足自己性欲與性快感的對象。當然,除了由於逃避現實的打擊而產生的患者外,還有部分“戀童癖”患者是由於智力發育遲鈍或者其他腦部疾病,使其很少有接觸正常成年異性的機會,因而對兒童產生了性幻想。甚至還有些患者則是因為過度喜愛孩童而發展成為“戀童癖”。

“蘿莉控”與“正太控”

曾經在2003年榮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提名並且囊括紐約影評人獎、舊金山影評人獎等多項最佳紀錄片獎項的美國電影《抓住弗裏德曼一家》,就是改編自一宗轟動全美的猥褻兒童的性犯罪案件。

影片講述的是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一個普通中產家庭的故事。這個家庭本來幸福美滿,由雙親和三個兒子組成。父親阿諾德是一位優秀的教師,小兒子傑西是他的教學助理。但有一天,警方卻接到控告阿諾德和傑西猥褻兒童學員的報案。經過警方的搜索,發現阿諾德藏有大量與戀童相關的淫穢雜誌,父子二人雙雙被控,並且被判處徒刑。

可見,“戀童癖”作為一種心理疾病,已經演化為一種社會倫理問題,得到普遍的關注。

其實,“戀童癖”是一種心理問題而非犯罪行為,即其本身不屬於性犯罪,但是倘若“戀童癖”患者的行為給孩童造成了生理或心理上的侵害,那法律就會根據受害人的年齡和性別予以懲處,以保障孩童的身心健康。

如今,有時會將“戀童癖”形容為“蘿莉控”或者“正太控”。“控”字在日語中指的是那些對某種事物有著狂熱喜好的人,通常帶有負麵、貶低和病態的意味。我們知道,喜歡不是錯誤,但是凡事還是需要講求一種“度”的把握。喜歡,應該是使其具有最大的幸福感,而不是給其帶來某些傷害。喜歡孩童更是如此,要關愛、保護,使其健康、快樂成長,而不是占有、控製和傷害。要知道,以愛為名的傷害比複仇式的傷害要大得多。

切勿諱疾忌醫

從根本上說,“戀童癖”是一種心理疾病,患者必須尋求心理醫生的幫助,幫助自己擺正心態。

其實,“戀童癖”與許多心理疾病一樣,有著不同的層次。輕微的症狀可能隻是表現為極其喜愛孩童,見到可愛的小孩就情不自禁的激動與興奮;稍重的症狀可能會渴望碰觸孩童,通過一些身體接觸,來獲得心理上的滿足和快感;更嚴重的就是通過傷害孩童,滿足其變態的欲望。因此,根據不同的層次,都有著相應的處理方式。

第一個層次的患者,通常隻要通過稍加控製自己的情感、言行,使其不至於向深度發展,就沒有太大的問題。

症狀嚴重者,較為有效的治療方式就是厭惡療法。當“戀童癖”患者碰觸到孩童或者孩童模型時,重複性地給予其痛苦刺激,如電擊、注射藥物等,從而使患者產生條件反射,也就不再“戀童”甚至“傷童”了。

而對那些由於社交障礙而引起“戀童”的患者則是建議通過心理輔導,使其內心強大起來,不再將注意力放在孩童上,轉而回歸成年人的社交圈,過上正常的社交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