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戀父、戀母怎樣解釋(1 / 1)

三歲父母就離婚的帥帥,眼中隻剩下爸爸,長到二十多歲,為何他還不能接受爸爸擁有其他的女人?

十七歲的芳芳莫名開始討厭媽媽,她想不明白英俊的爸爸為何娶了略顯矮醜的媽媽?

二十六歲大學畢業後一直待業在家的媛媛,為何問媽媽能不能一直伺候她?

戀父、戀母,怎一個缺陷了得

馬上要大學畢業了,二十四歲的李恪還是無法做到獨立生活。他依賴自己的母親,覺得自己和母親之間有一種很特殊的情感——見到媽媽,他才覺得安全。直到現在他還是忍不住要湊到媽媽身上去聞一聞,那種味道是一種難以形容、難以割舍的味道,甚至他找女朋友的標準就是以媽媽的樣子、性格為參考……

一開始,李恪的媽媽並沒有覺得兒子有什麼問題,直到學校保衛科通知她來領李恪,才意識到自己的兒子好像是出了問題,因為李恪在晚上去女生宿舍偷了胸罩。

是的,像李恪這樣依賴母親的男生並不少見。他們對母親這種獨特的依賴心理,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俄狄浦斯情結”。

俄狄浦斯是希臘神話中的人物,在流傳的故事中,曾無意中殺害了父親,娶了母親。弗洛伊德認為男孩在兩三歲到六歲之間,都會有一種更親近母親、反抗父親的傾向;而女孩在這個階段則更容易依賴父親、敵視母親。

如果順利地渡過了這個階段,男孩、女孩都會走向正常的心理發展,但是也有的人會一直延續到成年,這就演變成了一種病態的心理現象——男孩會越來越離不開自己的母親,做任何事情都想和母親一起分享,唯獨排斥父親。

當然,現在依戀父親或母親的孩子很多,也並非病態。原因很簡單,獨生子女是主流,在一個火柴盒一樣的屋子裏長大,人際交往的缺乏,造成了孩子們的朋友隻有爸爸、媽媽,而這兩位僅有的朋友也會無限製的容讓他、寵愛他,乃至溺愛他。所以孩子會越來越自我——眾所周知,自我的終極表現會帶來孤獨。

在孩子們的心中,父母就是他們最親密的玩伴,不管做任何事情,隻要父母在身邊,他們就會覺得更安全。而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在外麵的社會碰壁越來越多,他們就會更加依賴父母所給予的溫暖以及可以釋放任何情緒的空間。

“連根之樹”不可用

俗話說得好:女大不中留,男大不中用。

這些被父母們圈養的孩子自然是不知外麵的世界有多精彩——獨立是一件讓人值得驕傲的事情,而窩在家中依賴父母,隻能像蝸牛一般,縮在自己的小房子裏,對世界不聞不問,最終變成“井底之蛙”。

當孩子對父母的依戀達到一定程度時,不僅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更不利於父母的健康生活。

中國人都有一種心態:喜歡比較。當別人的孩子長大後比自己的孩子走得更遠、更有出息時,為人父母的心中不免有些發酸。小的時候,我的孩子並不比他的差啊?為何長大後,竟變成這樣——隻知道戀家,不知道獨立與奮鬥。

仔細想來,父母的影響可謂不小——他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隻觀察到枝葉的成長,卻沒留意對樹根的培養。

人們常常把成長中的孩子稱為“小樹”,期望它能夠茁壯成長。而我們知道,要想讓一棵小樹健康成長,最好的方法就是經常對其修枝剪葉。但那些具有戀父、戀母情結的“小樹”則是在父母的“樹根”不斷纏繞。所以,為了避免畸形發展,長成連根之樹,從小就應該將其從大樹的蔭蔽下移開——一是為了小樹能夠更加茁壯的成長;二是避免樹與樹連根,造成營養不足。

外麵的世界很精彩

父母離婚後,六歲的小花就一直跟著爸爸生活。長大成人後,她斷然阻止爸爸接納其他的女人,更可怕的是她聲稱要嫁給爸爸。因為兩個人相依為命太久了,感情不是一般的深厚,她不想和爸爸分離。小花的這種想法給爸爸帶來了很大的困惑,他不知道該如何繼續與女兒相處。

俗話說:兒大避母,女大避父。特別是單親家庭,如果父親帶女兒或母親帶兒子,更容易使得孩子產生戀父、戀母情結。所以,當女兒對父親或兒子對母親有過分親昵的舉動時,一定要製止。

為人父母,不應該以異性子女對自己情有獨鍾為榮,而應該啟發子女對父母的尊重與友愛。當然,不要扭曲了父女、母子之間的那種真誠、無私的情感,並把體現親情的愛視為“情結出界”。親情不但應該存在,還應努力變得更加溫馨。

就像我們經常舉例孩子學跑步時跌倒,父母不需要走上前去把他們扶起來,而應站在旁邊鼓勵他們自己站起來;而現在孩子學會了跑步,要跑出去的時候,父母則應該看著他們跑出去,而並非把他們攬在身邊。

因為外麵的世界很精彩,引導孩子多向外麵走走,不要隻局限在家中有限的風景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