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字看久了竟會不認識(1 / 1)

有沒有一個字,突然之間你怎麼想也寫不出來?

有沒有一個人,你絞盡腦汁也記不起他的樣子?

這種熟悉的陌生感究竟來自哪裏?

你熟知的字在鬧脾氣

有一個很好玩的小笑話:有一個同學在語文考試寫作文的時候,需要用到“惠”字,但是怎麼也想不起這個字如何寫。正在焦頭爛額之際,他驚喜地看到桌上有個“統一冰紅茶”的瓶子(那時候正盛行“再來一瓶”的活動。他想著自己沒有一次買中的經曆,暗自竊喜。因為沒有中獎的瓶子裏麵通常都會有“謝謝惠顧”的字樣,這樣一來他的難題便解決了)。於是他滿心歡喜地打開瓶子。結果“悲劇”來了——裏麵寫著“再來一瓶”。

希望這個小笑話有讓你開心一笑。但是這一次我想和你討論的並不是“再來一瓶”的驚喜。而是你有沒有和故事中的同學一樣,突然發現自己對這個再正常不過、使用頻率頗高的“惠”字覺得非常陌生了呢?

你有沒有發現你可以非常快地記起一個剛剛認識幾天的人的模樣,卻無法回憶起自己最親近、最熟悉的人的模樣?你絞盡腦汁,但是它就拚命在跟你捉迷藏。究竟是什麼造成了我們熟悉的老朋友在跟我們“鬧脾氣”?

其實鬧脾氣的並不是那些漢字,而是我們的腦神經元提出了“抗議”。

這種對於非常熟悉的事物反而記憶不清楚全貌的現象叫作“完形崩潰”,也被有些學者稱作“語意飽和”,同時也跟心理學上的“超限效應”密切相關。

為什麼如此陌生

讓我們對熟悉的字和事物瞬間變得陌生的原因,究竟有哪些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首先,我們對字或者人和事情的記憶,來自我們的視覺刺激。當我們的眼睛接收到外界信息的時候,就會對腦神經元發出信號,提醒它要進行記憶了。於是盡責的腦神經元就會將這些圖像一一進行整理和記憶。

其次,如果經常對這些字和事物接觸,我們聰明的腦神經元就會不斷接受刺激,同時它們也會對自己接收到的信息進行收集,將長時間接觸的東西進行想象,把它們形成一個特定的形象進行記憶。比如我們家裏麵天花板上的一塊汙漬,你看得久了會發現它好像一朵花,或者一個人的臉。你的大腦就是這樣通過不斷的聯想對已看到的圖像進行記憶。這一層麵的腦部活動就是將我們的視覺信號轉化為可記憶的對應的“語意”。

最後,當大腦將視覺信號翻譯過來並利用對應的“語意”存儲在心裏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定性的思維方式。假如你這個時候非要刻意地對某個字或者某個人盯著看,眼部就會再次接受強烈的視覺信息,同時衝擊著你的大腦神經元。時間久了,記憶神經元就會感覺到疲倦和懈怠。這時候,脾氣不怎麼好的他們便開始“罷工”,即使再熟悉的東西,也會使你開始覺得陌生。

因此,持續的、長久的強烈刺激並不是一件好事情。聰明的大腦尚且會感覺到疲憊,更何況是我們的心靈呢?生理上的“完形崩潰”以及“語意飽和”,提醒著我們心理上的“超限效應”是值得被警醒的。

別讓你的心靈負載太多

心理上的超限效應在刺激過多、過強或者作用的時間過久的情況下,非但不會幫助你行動更加積極,反而會引起極不耐煩或者逆反的心理。

這種心理現象提醒我們:凡事都應該有一個“度”,不能讓我們的心靈過於操勞,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太過於沉重的負擔會讓心靈偶爾“死機”,甚至讓人崩潰。

超限效應在我們的生活中並不少見。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通常會走向兩種極端:有些人一味地溺愛孩子,無論什麼時候,隻要是孩子的要求,不管對錯,都會答應。這樣對他們不但沒有激勵的正麵作用,反而滋生了懶惰和不負責任的消極心態。但是有些父母又會對孩子非常嚴苛,當孩子出現一些小錯誤的時候,都會嚴加懲治。他們對於小孩的過高期望沒能讓孩子們樹立遠大的理想,反而會產生一種對抗和叛逆的心理。這種由父母施加的“超限效應”在家庭中比比皆是,為了避免超限效應的不良後果,父母需要掌控教育施加的心理額度,讓孩子們的心在仍有餘地的程度上自由地發展。別讓你美好的期待變成了孩子們看得久了、不認識的那個字。

作為社會中的我們,麵臨的壓力更大、更多。這些壓力,當然不是來自父母,而是來自我們自身。所以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裏麵,同樣不需要對自己要求太高,把自己的日程排得太滿。心靈偶爾也需要放個假。

經常喝個心靈雞湯,讓緊張的身體和意識都能夠得到休息,會更有效地保證我們的大腦正常而有效地運行,讓一切回憶都更加清晰,前途也更加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