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4章 大時代,新紀元(大結局)(2 / 2)

永寧五年初,郭子儀奉詔率軍二十萬南征南詔。五年九月,南詔平。

永寧五年十一月,朝廷將南詔並入劍南道,更名為西南省,由安思順出任最高軍政主官。

……

……

張瑄的施政沒有脫離社會實際,他在一點點地以個人之力改變著這個國家。

天下進入了休養生息、富國強民高速發展的大時代,邁入了中華帝國的新紀元。

轉眼間,就是五年。

永寧九年七月十一日,禦書房。

張瑄放下手裏的書籍,慢慢抬頭來望著站在自己書案前的一臉稚嫩的嫡長子張乾,十歲的張乾身材修長,眉清目秀,頗有幾分張瑄少年時候的風采了。

“乾兒,朕讓你讀的書,你讀了嗎?有什麼感受,說來給朕聽聽。”

張乾低頭看了看自己手上捏著的一本書冊,這是他的父皇花費一年的時間,自行寫就的一本書,名為《人-家-國》。雖名為書,其實就是張瑄這個穿越者以現代思想融彙這個時代的現實對諸多政治、經濟、軍事、社會等問題的獨到闡述,相當於一個論文集。

“啟稟父皇,兒臣愚鈍,隻看了三篇,還有些一知半解。”張乾的聲音清脆,卻很有調理,顯得比同齡的孩子成熟許多。這數年來,張瑄不僅讓張乾拜張巡為師學習這個時代的經史子集、文學禮儀,還專門抽出時間來親自教導。

“說來聽聽。”張瑄微微一笑道。

“聖人雲,君為輕、社稷次之、民為重。古語也說,為君者當勤政愛民,由此可見明君是天下興盛的根本。但父皇在書中卻說,法紀至上,有法則有國,無論有無明君。兒臣對此甚是迷惑,請父皇賜教。”張乾雖然才十歲,但神態從容,舉止有度。

張瑄微微一笑,“乾兒,你說得很好。你能想到這個問題,父皇甚是欣慰。你年紀還小,有些道理父皇日後慢慢教導你知曉。但是父皇要你從小就要樹立這樣的觀念:一個國家越強大,就越需要堅持法治,依法治國。律法製度,是立國的根本。這個道理你日後自會明白。一個皇帝再有本事,也隻有個人之力,要治理好一個國家,需要一整套完善先進的製度,需要一個運轉高效廉潔勤政的朝廷機構,而不是靠哪一個人的本事。”

“父皇本事再大,也管不好這個國家。你的老師張巡能力再強,也不能一人維持朝廷運轉……你明白朕的話嗎?”

“兒臣……明白了!”張乾一知半解地點了點頭,眼眸中卻是閃爍著一絲迷惘。

張瑄朗聲一笑,拍了拍張乾的肩膀。

這時,太監恭謹來報:“陛下,各國可汗、各屬國國王及大食使臣一百二十三人,齊聚文華殿,請求覲見陛下。”

張瑄搖了搖頭,“各國國王來朝拜的是中華上邦,非朕這個皇帝。朕就不見他們了,讓張巡和郭子儀代表朕在文華殿設宴,款待他們吧。宣朕的詔書,今年賜予各國王及各屬國從藩的回禮,再次減半,不要讓這些人把朕和中華帝國當成了取之不竭的寶庫。好了,退下吧。”

太監一陣汗顏,心道賜予各國的禮物本來就很少了,再次減半,豈不是太過損傷朝廷體麵了。但皇帝這麼說了,他怎敢反駁,連連應是,領命而去。

張瑄扭過頭來,見張乾若有所思地望著自己,不由哈哈一笑道,“乾兒,走,隨父皇出城狩獵!”

……

……

中午,郭子儀和張巡這兩個當朝宰輔代表中華王朝朝廷宴請各國國王和來使,強調的就是代表朝廷而非皇帝個人。這昭示著皇帝正在逐步向全天下推進的某種理念有關。

就在宮中盛宴的時節,皇帝張瑄帶著自己的皇後及各位妃子,十餘個皇子、皇女,一行數十人,在兩千禁軍的護衛下,悄然出城,向驪山行去。

夏日的烈日熱浪逼人,張瑄一身便袍跨在馬上,他的身邊,能騎馬的皇妃如李騰空、鳳鳴、蘇扈冬、郭芙、卓瑪等女,都鮮衣怒馬緊隨其後。而皇後崔穎等人,則帶著年幼的皇子皇女乘車在後。

張瑄縱馬揚鞭,率先馳去。

李騰空和郭芙等女相視一笑,旋即夾緊馬腹,打馬追了上去。

崔穎在車上有些羨慕地望著縱馬馳去的皇帝一行人,卻聽車旁傳來一個稚嫩的聲音:“母後,兒臣想要騎馬追上父皇,不知可否?”

崔穎一怔,溫和地笑道,“乾兒,你還年幼……待來年再學騎乘,也不遲!”

(全書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