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阿凡達:一個回不去的童話?(2)(2 / 2)

波蘭著名導演基耶斯洛夫斯基早期拍的電影有政治意味,因他渴望他的國家能從壞的政治進化到好的政治。但後來,他拍的片子全然沒有了政治意味,因為他發現,從波蘭到德國、到法國,再到英國,甚至美國,每個人都有一個化解不掉的痛苦—孤獨。所以,他想用電影來展現這一話題,也希望用電影能找到化解孤獨的答案。

我深信,答案就在我們心中。當我們先找到自己的心,再能感應到別人的心乃至萬物的靈時,孤獨就消失了。我們會發現,原來我們和別人,和其他萬物都是同一個存在。許多哲人稱,這種境界叫“合一”,而《阿凡達》中則說,其實我們都隻是能量的不同表達方式,其實同樣的能量在我們彼此間流動,而且我們的能量都是借來的,早晚都要還。

這篇文章寫到這裏,就有點超出了我的境界,因為我還沒有證到“合一”,我隻是偶爾有那麼幾個瞬間,在那些瞬間裏感受到了清淨。但我的確發現了心靈感應的存在,而且我們也可以在這條路上前行。

並且,我也的確知道,有人達到了這一境界。一個達到者說,的確,孩子們一開始其實都可以感應到其他存在的靈,但慢慢地,這種感應消失了,我們還要重新通過自己的努力回到這一境界。一旦重新找回這一境界,我們就可以不必再回去了,我們就真的會停留在這一美妙的境界中。

萬物有靈,不僅是印第安人的哲學,也是東方文化的核心內容。但是,這絕不僅僅是一個哲學或一個思考,這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東西。如果你隻是持有這樣一個觀點,那麼你並沒有掌握東方文化,真正懂我們的傳統文化,是需要在自己身上修到這些東西。如果你多少體驗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那麼,華麗的大廈不如茅草屋,汽車不如騎馬或走路……

傳統的西方文化中否定萬物有靈。《阿凡達》上映後,梵帝岡的媒體直接攻擊了這部影片中“萬物有靈”的概念。

有一種說法是,正是因為西方不相信萬物有靈,所以才會有科學出現。假若你不僅相信而且能與貓取得心靈上的鏈接,那麼,你怎麼可以解剖它,把它切成碎片去研究它呢?

如《風中奇緣》中的印第安公主所說,主流的西方文明一直是“聰明,但不知道”。西方文明可以征服世界,但卻不能知道世界的真實存在。

並且,因缺乏與自己的鏈接感,也不能與其他事物尤其是人建立鏈接,我們才會有要命的孤獨。因為沒有鏈接感,我們的心像是一個巨大的黑洞,什麼都填不滿。

更要命的是,這時,我們不知道關鍵是去恢複這種鏈接感,而隻是想著把這個可怕的黑洞填滿。任何東西都行,物質、金錢、女人、房子……一切的一切,都被我們用來填滿這個黑洞。但是,如果鏈接感沒有出現,那麼可以化解這個黑洞的滿足感永遠不會產生。即便整個世界都成為你的奴隸,可以被你任意奴役,那個黑洞仍然在那裏,令你孤獨,令你恐懼。

試圖填滿這個空洞的舉動,我們通常稱為貪婪。但這不是貪婪,這是一種可憐。這種可憐,也是我們一切毀滅性舉動的根源。

《阿凡達》中,最可憐的就是那個反派人物—海軍陸戰隊的頭頭。

很有意思的是,那些反派人物之所以想毀掉納威人的生存環境,是為了得到一種超導礦石,這種礦石1千克價值2000萬美元。超導,也是為了溝通,是為了更純淨、不受阻礙的鏈接。

這個寓意,真是了不起。所以,盡管《阿凡達》的感情戲很簡單,情節也過於臉譜,但我愛這部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