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每個人都以為他的邏輯是正確的(2)(1 / 2)

因為有蝙蝠俠保護,哈維·鄧特一直是安全的,但別人就沒那麼幸運了,高譚市市長都險些喪命於小醜的陰謀下,其他血腥的殺戮則不斷刺激著高譚人脆弱的靈魂。

最終,蝙蝠俠決定屈從小醜的要求。小醜說,隻要蝙蝠俠自首(高譚市警方一直在追捕這位“暴力義警”),他就停止殺戮。這其實是在離間蝙蝠俠和高譚市民的關係。

大眾比較容易被離間,他們紛紛呼籲蝙蝠俠現身。哈維·鄧特質問民眾:“你們真的要犧牲這位一直保護你們的英雄嗎?”他們紛紛回答說,是的。

這時,哈維·鄧特說,他就是蝙蝠俠。

也就在這一刻,瑞秋第一次真心痛恨起布魯斯·韋恩來。她斥責他讓檢察長背黑鍋,並決定嫁給哈維·鄧特。然而,她到底想嫁給誰呢?

顯然,她是決定嫁給那個最英雄的人、那個最正確的人。那麼,她是真的想讓蝙蝠俠變成平凡人嗎?

被捕的哈維·鄧特要被送進監獄,小醜則在路上設計殺死他。自然,“暗夜騎士”會來保護“光明騎士”。經過一番激烈的大戰後,小醜最後剩下孤家寡人,而蝙蝠俠則開著高科技摩托車向他撞去。

但小醜並不躲閃,而是獰笑著說:“撞我啊!撞我啊!”

一開始,對這一情節我有些不解,但隨即明白,他是想用自我犧牲來引誘蝙蝠俠突破自己“不殺人”的底線,以此來證明,他才是唯一正確的。

“隻有我才是正確的”,這種感覺的誘惑力真是強大,為了“捍衛”這種感覺,小醜不惜一死。

蝙蝠俠也明白了這一點,在千鈞一發之際,他躲閃,並被摔暈,但小醜還是被詐死的戈登逮了。

孰料,被捕也是小醜精心設計的一個圈套。他知道,戈登沒死,而且戈登一定會把他送進戈登自己的特別牢房,那裏還關著一個掌握著黑幫所有財富的特殊人物。圍繞著這一點,他還設計了許多圈套。

但蝙蝠俠和警方不知道這一圈套,他們以為逮捕小醜就可以萬事大吉了。但他們很快發現,這是幻覺,小醜的人抓走了哈維·鄧特和瑞秋。而在監獄裏,小醜給蝙蝠俠出了影片中的第二道選擇題:一個地方關著哈維·鄧特,另一個地方關著瑞秋,時間有限,你隻能救一個,你救誰?

蝙蝠俠選擇了救瑞秋,這恰恰中了小醜的圈套。小醜故意說錯了地點,他說關瑞秋的地點其實關的是哈維·鄧特。所以,蝙蝠俠救出的是哈維·鄧特,而瑞秋葬身於火海中。

對此,布魯斯·韋恩反思,他作了一次“不正確的決定”,終於知道了“蝙蝠俠也有力不能及的事”。這一次也仿佛驗證了小醜的邏輯:“沒到迫不得已的時候,誰不想正義凜然?”

貪戀影響力,英雄的另一麵是匪徒

這不隻是蝙蝠俠“力不能及的事”,也是影片中所有好人變壞的原因。小醜沒拉一個警察下水,都是通過威脅警察親人的生命而實現的。譬如瑞秋之所以被綁架,是因為戈登屬下的一個女警察受到了這種威脅,而哈維·鄧特被綁架也是如此。小醜能夠肆無忌憚地製造炸死女法官、毒死警察局長、槍擊市長、炸掉高譚綜合醫院等一係列事故,也都是因為他利用這一威脅突破了一個又一個好人的底線。

影片的高潮中,小醜將這一招數發揮到極致。他威脅整個城市的人,要麼“成為我的人”,要麼離開這個城市。最後一批逃離這個城市的人乘坐了兩條船,一條船上是好人,一條船上是那些黑社會老大及其屬下。

等這兩條船開到河中時,突然停下了,並傳來了小醜的威脅:每條船上都裝有大量炸藥,還有一個起爆器,但起爆器控製的是另一條船,隻有一條船上的人可以生還,條件是12點前必須引爆另一條船。

這是小醜在影片中出的第三道選擇題,而且選擇範圍是民眾。民眾曾經選擇拋棄蝙蝠俠,他們還會選擇拋棄別人嗎?

結果,小醜失敗了。載有普通人的船,通過投票決定不引爆起爆器,而載有罪犯的船,起爆器被一個黑社會老大扔到了河裏。

基督教傳說中,魔鬼撒旦贏得世界的方式是捕獲人類的靈魂,而小醜使用的是同一邏輯。他對金錢絲毫不感興趣,他曾將堆積如山的錢付之一炬,說“這個城市配得上一個有品位的罪犯”。他還對蝙蝠俠說:“你應該知道,我對錢沒有興趣,我不是那種人,你不要把我降格成那種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