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每個人都以為他的邏輯是正確的(2)(2 / 2)

小醜感興趣的是,將他的邏輯—“沒到迫不得已的時候,誰不想正義凜然?”強加給周圍的世界。對這一點,布魯斯·韋恩的管家阿爾弗雷德一開始就發現了。他給蝙蝠俠舉例說,曾經有匪徒劫走了他們的寶石,但他們卻將這些寶石隨處丟棄。他們其實對寶石並不感興趣,他們這麼做,僅僅是因為“他們覺得有意思。他們不會被收買、不會被恐嚇、不會講道理,也不會接受談判,有些人就是想看著這個世界燃燒”。

在我看來,這也是所有最邪惡罪犯的共同欲望,他們感興趣的不是錢權名利等看得見摸得著的事物,他們要的是影響力。他們想將他們的意誌強加給這個世界,讓這個世界因為他們而戰栗,用普通的邏輯看待他們是行不通的。

在這一點上,匪徒和英雄也常常是一個硬幣的兩麵,他們要的其實都是影響力,而不是正義、公平、普世道理或“絕對正確的事”。

哈維·鄧特就是這樣的例子。影片的高潮是第三個選擇,在這個選擇上,小醜輸了,但小醜仍哈哈大笑,因為他認為在“高譚靈魂之戰”上贏了。

小醜的意思是,他用他的邏輯擊敗了哈維·鄧特,最終讓這位“光明騎士”服膺了他的邏輯。

這是真的。瑞秋喪生後,哈維·鄧特絕望了。盡管蝙蝠俠救了他,但他的左半邊臉被汽油燒爛了,皮膚脫落,肌肉和牙齒裸露,無比疼痛,但他拒絕接受任何去痛治療。

這可以理解,因為,比起失去愛人的心痛來,這種肉體的痛更容易承受,而且它可以讓自己的注意力從心痛轉到肉體的痛上來。

雙重的痛讓哈維·鄧特放棄了“對公正的狂熱追求”,轉而變成一個徹底的機會主義者,他追蹤並拷問所有牽涉到瑞秋之死的人,並通過拋硬幣來決定對方的生死。

“光明騎士”變成“雙麵騎士”,這看起來令人心痛,但這並非偶然。影片顯示,他很早就有一個綽號“雙麵人”,而他一直喜歡拋硬幣。他表現出的“對公正的狂熱追求”不過是一麵而已,而他的另一麵早就存在。小醜的邏輯“沒到迫不得已的時候,誰不想正義凜然?”可以不折不扣地用在他身上。

可以說,哈維·鄧特並不是在追求“光明”,而是他發現,他可以通過追求光明來獲得影響力。他通過“對公正的狂熱追求”成為高譚市民的偶像,他也通過替蝙蝠俠背黑鍋而終於獲得了瑞秋的愛,這是極大的好處。

蝙蝠俠是小醜的希望之光

然而,瑞秋死了,他的生存邏輯也隨之一下子被顛覆了。

從這一點看來,他與蝙蝠俠隻是“形似而神離”。通俗說來,就是他看上去與蝙蝠俠很像,但本質上有根本的差異。

這一差異是,蝙蝠俠對影響力沒有興趣,他追求的是正義。影片最後,他甘願替哈維·鄧特背黑鍋,將這位“光明騎士”的殺業承擔在自己身上,不惜令人們以為他已破了殺戒。但他願意承擔這一切,而讓高譚人去迎接光明,這不是一個表現出來的英雄,而是一個真實的英雄。

重要的不是形式,重要的是靈魂,這是小醜和蝙蝠俠的共同之處。

並且,盡管小醜似乎沒有任何底線,並說自己是“混亂的代理人”,說他憎恨秩序,但他想營造的世界仍然是有秩序的。

他想讓世界恐懼,這不過是他的“內在的暴虐的父親”折磨他的“內在的受虐的小男孩”的外化而已。他曾服膺於父親的邏輯,認同了那個“內在的暴虐的父親”,而他也希望整個世界和曾經的他一樣,屈從於這種暴力之下。

但是,他內心深處的那個小男孩又懼怕這一點的實現,因為這意味著他的所有世界都將陷入黑暗,將不再有任何光亮。所以,當有人真的想暴露蝙蝠俠的真實身份時,他卻向這個人發出了追殺令。

甚至,我想,即便蝙蝠俠真的沒有了抵抗能力,任他宰割時,他也會放棄。或者,他會殺掉這個蝙蝠俠,然後再去找一個蝙蝠俠殺掉。如果這個世界上隻有一個蝙蝠俠的話,他會舍不得殺的。這不隻是為了不斷鬥下去而活在“一個不那麼無聊的世界”,也是他內心深處那個小男孩的一點微弱而堅定的呼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