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出了趟公差(1 / 3)

新學期又開始了,沈士亮又重複著從房間到教室,從教室回到房間,兩點一線枯燥而單調的工作。這天,教務員來傳話,說校長找他有事。他來到校長辦公室,除嶽平外,還有陳會真和楊成山。

嶽平開門見山的問:“沈老師,你跟丁縣長很熟?”

沈士亮吃了一驚,在沈長明的壽宴上他對丁書懷說過,學校管理有不到位的話,莫不是傳到了嶽平的耳朵裏,嶽平要找他算賬。他又不得不回答:“我跟丁縣長不是很熟,跟他愛人沈芳很熟,是同村人,沈芳她爹60大壽時,我們在一起喝過酒。”

嶽平笑了,說:“你跟他愛人熟也行,現在請你為學校辦件事。”

沈士亮放心了,嶽平不是找他算賬,是要他為學校辦事,忙問是什麼事?

嶽平說:“你替學校送份報告給丁縣長,求他批點錢,把學校的廁所給重建了。”

七中的學生廁所還是老式的木板廁所,因為年久失修,橫梁和樓板多有腐爛,一到下課,眾多的學生湧進廁所,木樓板忽悠忽悠的顫抖,萬一發生了垮塌,那就是一次大的安全事故,誰也負不起這個責任。可不讓學生上廁所也不行,學校也曾多次打報告,要求教育局撥點錢,重修廁所。但教育局的回複是沒錢,要學校自己想辦法解決。

按理說,一個偌大的縣教育局,撥個10多萬應該不成問題,教育局為什麼不撥給七中?因為教育局的錢,首先得保證普陽一中,為普陽一中評上省重點中學提供財物上的保障。

普陽一中的曆史悠久,它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初年的宋金對峙,大批中原人南渡,也帶動了普陽縣經濟文化的發展;普陽縣一批文人,在縣城東郊的桃林山下創辦了桃林書院,屬於私學,一直延續到了清朝初年,統治者為了加強思想控製,將桃林書院改為官辦,其名也改為“普陽書院”。故今天的城市規劃,將一中前麵的街道,定名為“書院路”。

戊戌變法期間,普陽書院開始采用西方的教育方法和教學內容,開創了普陽縣近代教育的新篇章,其名也改為“普陽縣時務學堂”,戊戌變法曇花一現就失敗了,普陽縣時務學堂卻有幸保存下來。中華民國成立,普陽時務學堂改名為“普陽縣立中學堂”;新中國成立後,又改名為“普陽縣第一中學”,至今。即便是從近代教育算起,也有百年的曆史了,從這裏走出的莘莘學子,不少成為了社會的棟梁之才。

1991年,普陽縣委作出決定,將普陽一中從市級重點中學打造成省級重點中學,既提高了普陽縣的聲譽,也是縣委領導班子的一項政績。這一決定獲得了縣人大的通過,通過的這一天是4月25日,故把這一重大決策定這為“四二五工程”,由新任的副縣長丁書懷任工程總指揮。

要將一中打造成省級重點中學,最棘手的問題是錢,普陽縣是個農業大縣,經濟發展相對滯後;縣政府重新編製財政預算,擠出專項資金,用於“四二五工程”。這還不夠,就把教育經費中的維修費、器材購置等費用集中到“四二五工程”中來,專款專用,沒有丁書懷的簽字,是沒人能從教育局弄到錢的。

教育局要七中自己想辦法解決,七中的報告已經連續打了三年,如果每年從學費中擠出幾萬元,是可以解決。但七中學生少,所收的學費也少,要從學費中擠出錢來,勢必要影響到老師們的自籌工資,老師們不會同意,學校領導也不幹,隻有厚著臉皮向教育局要錢,教育局不給,就找教育局的上級,丁書懷就是教育局的上級。

嶽平之所以把弄錢的任務交給沈士亮,也是事出偶然。開學之初,縣教育局召開了全縣高中學校的校長會議,會議的主要內容是下達今年高考各學校的上線指標,作為分管教育的丁書懷出席了會議。吃中飯時,嶽平和丁書懷同桌,倆人的座位相鄰,丁書懷問嶽平:“七中有沒有個沈士亮老師?此人的情況怎樣?”這純粹是無話找話,隻不過在沈長明的壽宴上,沈士亮為丁書懷擋了酒,有印象罷了。

嶽平對沈士亮的印象就是一個普通的老師,沒有什麼特別的地方。可丁書懷一問,嶽平就理解錯了,他認為學校這麼多老師不問,單單問沈士亮,說明丁縣長很關注沈士亮,他們的關係不一般,於是小心翼翼的回答:“沈士亮是個很不錯的老師,當然,年輕老師曆練曆繞就好了。”

丁書懷也沒說什麼,事情就這麼簡單。嶽平回到學校後,與陳會真談起丁書懷問到沈士亮的事,陳會真同意嶽平的分析,沈士亮與丁書懷的關係不一般。便說:“要是這樣的話,就要沈老師去找一下丁縣長,走個後門,批點錢把學校的廁所修建了。現在公事很難公辦,公事私辦反倒容易。”

就這樣嶽平就找上了沈士亮。

沈士亮說:“我去也不能空著手去。”

嶽平想了一下,說:“我那裏有兩盒茶葉,給丁縣長帶去。”

洪山鎮有個茶場,地處高寒地段,出產一種雲霧茶,相當不錯,在市場上也有了名氣,因為茶場有子弟在七中讀書,茶場也就送點上等的雲霧茶給校長,圖個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