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7 章 見證奇跡的時刻到了(2 / 3)

不久,鄧小平提出“知識分子是工人階級的一部分”,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於是,像胡曉凡這樣“世界觀基本上是資產階級的知識分子”①,就從“冷宮”裏走了出來,並得到了重用。相比之下,曾鵬輩就大受冷落了,他一麵咒罵這種變革是“在開曆史的倒車”,一麵又不得不去適應這種變革的潮流,好在經曆了文化大革命的戰鬥洗禮,應變能力強,善於投機取巧,總算是跟上趟了。

曾鵬在一中任教已有20多年,一直是教高三文科班,並擔任文科班的班主任,算得上是老資格了,他曾自豪的說,“是高中生教高中生”,以顯示他聰慧過人,是“自學成才”。像他這樣的資曆,早該評上高級職稱了,但他仍然是中級職稱。其原因就是文憑不夠過硬,是文革時期的高中生,在高學曆眾多的一中,實在沒有優勢,連杠都進不了。對此,他憤憤不平,多次跑到職改辦提意見,說“評職稱隻看文憑不看能力是不對的,我年年教高三,比他們高級教師一點也不差,為什麼我就不能評高級!”

職改辦主任煩了,懶得解釋,說:“你也去弄一個文憑不就行了。”

恰好當年師大政治係在南平市招收本科函授生,曾鵬報了名,也交了報考費,可臨到考試了,他卻沒參加,一科也沒考,花了錢不說,白白的放棄了一次本科進修的機會。他的解釋是:“考試要兩天,連去連回起碼要三天,把學生給耽誤了。”表明他是一位把學生利益放在個人利益之上的好老師。

政史教研組長彭華卻說:“他是怕考得不好,分數太低,錄不上丟了麵子。”

曾鵬年年教高三是事實,在一中工作久的老師都知道,曾鵬是絕對不教高一和高二的,隻教高三。因為政治這門學科在高一高二被稱之為“副科”,學生們一般都不待見,加上他的講課又缺乏吸引力,故教學效果很不理想。高三就不同了,文理分科,對於文科班的學生來說,政治也成了主科,在高考中擺到了與語文數學英語同等的位置,學生們自然不敢掉以輕心,不管老師怎麼教,學生們都能認真學習。他不但要教高三文科班,而且一定要當班主任,因為學生對班主任有一定的畏懼感,就是有意見也不敢提。他的教學質量確實也不比高級教師差多少,其秘訣就是在文理分班時,他不知用了什麼手段,神不知鬼不覺的把別的文科班的優等生,“挖”到自己班來了,優等生多了,學生的考試成績當然就好,直接反映了教師的教學效果好,教師獲獎也多。學校與學校之間爭奪生源,學校內部班級與班級之間爭奪優等生,曾鵬絕對是爭奪的高手。

曾鵬的最大特點是能說會道,見菩薩打卦,見人說話,對權勢者極盡阿諛奉承之能事,對弱勢者千方是計的諷刺貶低,對社會上他認為不合理不公平的現象,敢於不指名道姓的的批評。批評別人無非是標榜自己,彭華就送給他一個外號,“百分之百的布爾什維克”,他本來也是有著十多年黨齡的老黨員。

沈士亮對曾鵬的話很反感,因為他的文憑和論文也是假的,但又覺得曾鵬說的也不無道理,也就不計較了,問遊先初:“他為什麼非常讚同?”

遊先初說:“他就是伍朝輝的班主任,誰不想自己的班多考一個學生,這也是班主任和老師的功勞。”

沈士亮一聽放心了,說:“找個機會我們一起商量一下。”

“槍手”的事也搞定了,眼看高考臨近,沈士亮對康清華打了個電話,說我這邊已經計劃周密了,要跟你談談具體操作,問電話裏談方便嗎? 康清華說,沒事,你說吧。

沈士亮把使用助考器作弊的方法,告訴了康清華。大意是考生攜帶這種助考器進入考室,試卷一發下來,助考器就能把試題的影像發射到考場外的視屏上,然後由“槍手”把試題做出來,再把答案發回到考室內考生的接收器上,大功就告成了。

康清華說:“會不會查出來?”

沈士亮說:“絕對不會,這套助考器都是微型的,偽裝得很好,暗藏在身上,用肉眼是看不出來的,除非采用高科技手段,但我們這裏還沒有采用高科技的監考手段,根本查不出來。這不是打小抄遞紙條,是無線電傳遞信號,你看不見抓不著,監考老師也根本發現不了,保證萬無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