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不能把藝術作品當作現實
費爾巴哈說“藝術並不要求把它的作品當作現實”,藝術是藝術家受到現實的啟發創造出來的精神產品,人們在欣賞時應當從藝術的角度而不能從生活本來的事實角度去確認藝術的真實性。
(三)藝術美欣賞不能從科學或常理的角度理解作品
藝術作品飽含著藝術家的豐富情感,藝術家要借助於外物(人、事、景、物)抒情,“外物”一旦成為情感的載體、符號以後,人們在欣賞藝術家情感物態化的藝術作品時,就不能用科學的眼光,從常理的角度來理解藝術作品。
(四)藝術美欣賞要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
心理距離,就是欣賞中的“情感投入”與“理性參與”的問題。如果距離太遠,沒有一點“感情投入”,與藝術作品塑造的形象不能產生共鳴,就無法獲得美感。若距離近,把自己的感情移入角色,或者說是把角色的感情移入自己,與角色同喜同悲,這是藝術欣賞的佳境,但不要硬充角色,更不能喪失理智。
(五)藝術美欣賞需要聯想與想象
如果沒有想象力的喚醒,藝術品就永遠是靜止的形式、僵硬的物態,欣賞者就無法與之交流。有了想象和聯想,欣賞對象才能由“死”變“活”,由靜止變流動,成為活生生的形象。
人們欣賞舞蹈,在舞台上所見到的隻是優美的演員形體和肢體語言,可是欣賞者可調動自己的思維,通過演員形體這一物質材料想象另一個世界。
(六)藝術美欣賞要注意作品的時代背景及作者的思想傾向
大千世界、宇宙萬物從一瞬間到漫長的曆史階段,一切精神的、物質的都能通過藝術品表現出來,因此在進行藝術欣賞時就需要了解作品所反映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應用自由大膽的精神去觀照和欣賞。
欣賞司湯達的《紅與黑》、巴爾紮克的小說集《人間喜劇》、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等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小說時,就應該了解其時代背景。著重揭露和批判了罪惡的金錢關係,揭露了資產階級民主的虛偽性和上流社會的道德墮落等肮髒的內幕。有的作品也表現了對人民群眾的同情以及對理想的追求。
第二節 各類藝術審美特征
一、語言藝術
語言藝術就是文學,它以語言為媒介來塑造藝術形象。文學有以下審美特征。
(一)語言藝術形象的間接性
人們借助於文字符號這一媒介,通過聯想和想象間接地“看到”其描寫的藝術形象。正如歌德所說:“造型藝術對眼睛提出形象,詩對想象力提出形象。”
(二)語言藝術審美視角的廣闊性
語言藝術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可以表現瞬間的感受,也可以反映漫長的曆史階段,既能敘事、傳情、議論,又能繪形、繪色。大到宏觀世界小到細枝末節,文學均能盡收筆底。
(三)語言藝術表達思想的明確性
語言是人的思維的物質外殼,思維所至,表現所至。在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明確性上,任何門類的藝術都達不到文學的程度。
二、聽覺藝術
聽覺藝術主要指音樂。音樂是通過有組織的音響運動,創造音樂形象,表現感情和思想,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
(一)音樂的主要審美特征
1.音樂是一種以聲音為材料的表情性
藝術音樂是通過對人的聽覺的刺激而形成人的心理反應,產生音樂形象來激發人的感情,所以說它是表情性藝術。
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的開始,在輕柔的弦樂震音背景上傳來秀麗的長笛,接著雙簧管奏出酣暢、恬適的旋律,人們聽著,仿佛看到一幅風和日麗、鳥語花香、生機洋溢的美麗圖畫。《黃河大合唱》中的“保衛黃河”,因音響強勁有力、起伏對比強烈而給人帶來情感的巨大震動。當人們聽到這雄渾豪放的音樂再加上標題“保衛黃河”的暗示,就會自然地將音樂與奔騰的黃河和抗日隊伍從四麵八方奔赴前線的勃勃英姿聯係在一起。
2.音樂具有時代性和民族性及作曲家的個性
任何作曲家的創作都必然要受到時代、民族及個人性格的製約。從曆史發展來看,每個時代都有代表其精神、風格的音樂。從地域方麵說,由於受不同地理、氣候及固有文化傳統的影響,任何音樂作品都蘊含著濃鬱的民族風格和地方色彩。從創作主體而言,每首作品都是音樂家個性的主觀情感的顯現,因而處處露出作者自己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