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藝術美 (1)(1 / 2)

第4章 藝術美 (1)

藝術美是人類在改造自然、創造社會美的過程中產生的,藝術一經產生,就具有能動的審美教育作用,藝術審美就成為人類有意識地進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本章著重討論藝術美的本質、特征及藝術美的欣賞。

第一節 概述

一、藝術美的含義

藝術美是指藝術作品的美,是藝術家創造性勞動的產物,分為語言藝術(詩歌、小說、散文等),聽覺藝術(音樂),視覺藝術(繪畫、雕塑、建築、攝影、書法等),綜合藝術(舞蹈、戲劇、電影等)。藝術美,不是現實生活所界定的與醜相對而言的狹義的美,而是美學意義上的廣義的“美”。因為現實生活是由真假善惡美醜等構成的,它們在進入藝術作品時,都需要進行審美處理,即需藝術家經過審美的反映與審美的創造,才能轉化成供人們在精神上審美的形態,就是在藝術作品中體現出的美。

二、藝術美的本質

藝術美是藝術家依據藝術生產的美的規律,按照審美理想,借用一定的物質媒介,把審美意識物態化產生的。藝術家要從自己的審美情感、審美情趣和審美理想出發,對現實生活進行加工和改造。所以藝術美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

藝術美來源於生活,藝術美的本質特征,簡言之就是審美意識的物態化。

三、藝術美的特征

(一)藝術美的情感性

《維納斯》米洛斯科學是以理服人,藝術是以情動人。能否感動人是衡量藝術作品是否成功的重要標誌。

稀世珍品“斷臂美神”維納斯,那安詳自信的眼睛和稍露微笑的嘴唇,給人以矜持而富有智慧的美感,毫無纖巧嬌柔、顧影自憐的造作神態。她那端正大方的容貌和豐腴飽滿的身軀體現著青春、健美和充沛的生命力,其線條既顯示出女性的美,還蘊含著某種人生理想。

(二)藝術美的形象性

藝術形象是指藝術家根據現實生活,經過加工、提煉、概括所創造出來的具體、生動、真實的生活圖畫。

傳說一年秋天,在萊菌河邊的一個小鎮上,貝多芬為一位盲人姑娘即興演奏了鋼琴第十四奏鳴曲《月光》。盲人姑娘通過音樂仿佛看到:月光照進窗子裏,茅屋裏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銀紗,顯得格外清幽。麵向大海,月光正從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微波粼粼的海麵上,霎時間灑滿了銀光。

(三)藝術美的理想性

藝術家在創造藝術美的過程中,必然將自己鮮明的愛憎感情和審美理想融於藝術形象之中,化為作品的靈魂,使之表現出的意蘊比現實生活本身更加理想化。

《蒙娜麗莎》是文藝複興時期最出色的肖像畫之一。這幅肖像畫最重要的特征是“蒙娜麗莎的微笑”。你看她那配合著微微斜視的柔和明亮的眼神,抿著的嘴角微微翹起,形成輕盈的笑容。在蒙娜麗莎謎一般的微笑中,顯示出溫雅、高尚、快樂,但又不失其端莊、寧靜,這是富有深刻意義的最美的微笑,也蘊藏著畫家的創作理想。因為,在中世紀的黑暗歲月,西歐人經曆了1000多年殘酷愚昧的封建壓迫和基督禁欲主義的精神摧殘,早已喪失了思想自由和幸福的微笑,正是文藝複興的到來,使喪失已久的笑容又回到了人間,特別是回到獲得自由的婦女們的臉上。所以,“蒙娜麗莎的微笑”成為文藝複興時期女性美的代表;成為畫家可以放開手腳傾心頌揚真善美的象征;成為西歐人結束了漫長中世紀痛苦生活的標誌,同時也充分表現了藝術美的理想特征。

(四)藝術美的典型性

能深刻反映社會生活本質規律的某些方麵,並且有一定的認識意義和較高的藝術價值的形象稱之為藝術典型。藝術創造的正確途徑是通過個別、特殊來反映一般的和本質的,創造出具有強大生命力的藝術典型。

魯迅在《祝福》中塑造的祥林嫂就是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典型。選取祥林嫂一生中最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段,來刻畫人物性格,展示悲劇命運。魯迅將發生在舊中國勞動婦女身上的許多不幸集中在祥林嫂一人身上,通過塑造祥林嫂這一舊中國婦女形象的代表,深刻地反映了舊中國政權、神權、夫權、族權這四座大山對婦女的壓迫。

四、藝術美的欣賞

藝術美的欣賞是指欣賞者進入藝術作品的天地,理解作品的故事情節或意境,領悟作品的思想內涵,與藝術作品的人物或作者發生思想感情上的交流,並有自己相應的道德判斷和審美判斷,在欣賞過程中獲得審美享受。

(一)藝術欣賞需要心靈感應

藝術欣賞就是欣賞者與藝術創造者之間的感情、思想交流,即“心靈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