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自然美與社會美 (2)
在陸遊的《卜算子·詠梅》中,作者借梅寓誌,表達了自己孤高雅潔的誌趣。詩文中梅花的形象寂寞淒涼、飽受摧殘,“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隻有香如故”。文字中流露出的悲涼之情,使人聞之涕淚,黯然傷心。同樣是《卜算子·詠梅》,毛澤東在詩文中這樣寫道:“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隻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借用陸遊的原題,立意卻有所不同,出色地描繪了一個傲寒峭俊、積極樂觀和擁有自信、自豪、自強的革命家性格與情味濃鬱的意境,象征革命者的堅貞不屈的精神。2位詩人在自身的立場麵前,詮釋了各自對梅花的讚賞,可見欣賞自然美,由於欣賞者的心理因素的不同,同樣的自然物也兼具不同的感染力,使人們產生感情各異的變化。同樣是欣賞月亮,有“對影成三人”的遐想,有“低頭思故鄉”的感傷,有“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的惆悵,由於欣賞者的角度、心境等心理因素的不同,使自然美深深地打上人類的心理烙印。
(四)欣賞自然美應注意收集曆史文化知識
自然美是人類改造自然、認識自然的本質力量的感性顯現,它就不免要留下人類實踐創造的印記,要與人類生動豐富的曆史文化知識相聯係了。
仰望巫山神女峰,人們不禁想到一個妻子望郎不歸終於化為石頭的動人傳說;遊覽雲南石林,誰又不想尋覓那個美麗善良的阿詩瑪!蕩漾在碧波的漓江之上,觀賞著象山、貓兒山等奇山異石,好像劉三姐的歌聲還在飛揚;看到長江,誰又能不湧現“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的感慨呢?
曆史文化和自然景觀的融合,不但豐富了自然景觀的底蘊,使欣賞者加深對自然美的感悟,而且那美麗如畫的自然風光,為人們提供了精神食糧,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更加激起了人們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當我們在欣賞自然美的時候,請我們大家記住,帶去的是我們的眼睛,留下的是我們的腳印,帶走的是我們的回憶,其他的什麼也不要帶走或留下。
提供欣賞自然美應該注意的問題,使學生更好的欣賞自然美。
第二節 社會美
在現實生活中,社會美和自然美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很難截然分開。當我們在欣賞自然景觀時,鋪設的道路、橋梁、運輸的車輛等,又屬於社會美。那些曆經千百年、凝聚著我國古代人們智慧和情感的古建築;反映我國人文地貌、遠古風情的名勝和園林……這些建築、園林等名勝古跡裏的亭、台、樓閣屬於社會美,而花草樹木,雖經勞動培植仍屬自然美。可見,自然美和社會美常常綜合在一起,構成了美的畫麵。我們回顧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文化長河,中國人民通過勞動、智慧、鬥爭等形式為我們開創了豐富的社會美資源。今天,人們創造的美以多姿多彩的形式展現出來,無論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寬闊坦蕩的高速公路,還是琳琅滿目的商品,遨遊太空的飛船等都以不同的形式美化著人的生活,具有強烈的美的感人力量,這也是社會美存在的意義。
社會美是社會現實生活中各種事物和現象的美,是人的本質力量在社會生活領域的感性顯現。在美的形態中,社會美是最直接、最深廣、最常見的形態。它與人類的社會實踐活動直接聯係在一起,人的社會實踐活動是整個社會生活的核心;它的內容極為豐富,人的美、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美、實踐活動過程和場麵的美、生活環境社會環境的美等,都是社會美的主要內容。
一、社會美的特征
(一)社會美的社會性
社會美的社會性是指社會美與社會的直接聯係。社會美依存於社會,並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社會生活中,人類認識了許多物種的規律,同時對於人類社會本身產生發展的規律也有了科學的理解,越來越自覺地把自身的長遠目的和當前的具體目的結合起來,根據現實狀況形成美好的理想,勾畫出創造新生活的藍圖,充滿對未來生活的想象。同樣是學習雷鋒精神,我們國家學習的是雷鋒艱苦奮鬥、舍己為人的大公無私的品性,而美國的西點軍校也在提倡學習雷鋒精神,他們是學習雷鋒永遠服從上級的品德,有上述的不同,是源於兩國社會性質的不同,所處的環境不同,大家的取舍不同,但就是有再多的不同,都是服務於各自的社會,社會性使然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