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資本運營模式(3)(1 / 2)

三家外資機構於2002年6月對蒙牛做出2597萬美元首輪投資,再於2003年10月做出3523萬美元的次輪投資,共出資6120萬美元,折合港幣約4.77億元,蒙牛上市已先為他們套回3.525億港元,餘下的1.245億港元投資,換來當時市值3.88億港元的蒙牛股票。

至此,蒙牛完成了增資,三家戰略投資者摩根、英聯和鼎輝被成功引進。

三家戰略投資者在進入蒙牛的最初雖然控製了其90.6%的股權,但並沒有參與公司的管理。在協議中與蒙牛管理層約定:戰略投資者持有的B類股票在開曼群島公司中每股可投一票,而管理層透過金牛、銀牛持有的A類股票每股可投十票,這樣,實際上管理層擁有了開曼群島公司。

蒙牛成立以來所表現出的良好發展潛力和專業化從業水準是三家海外戰略投資者增資蒙牛的關鍵,蒙牛有足夠的吸引力,而內部清晰的產權結構和無人“爭先”的創業精神,也為其吸引戰略投資加重了籌碼。

由此可見,當企業步入“鯉魚跳龍門”階段時,隻靠自有資金滾動發展很有可能會錯失良機。此時,創業者都希望能與境外成熟的戰略投資者牽手,完成國際化的蛻變。

2004年6月16日,騰訊QQ正式在香港掛牌上市,上市簡稱為騰訊控股。在此次上市中,其超額認購的首次公開募股(IPO)將帶來總計14.4億港元的淨收入,這無疑是國內民營企業牽手境外資本的成功範例。

2001年6月,在以110萬美元的投資,不到一年即獲得1000餘萬美元的回報後,MIH米拉德國際控股集團公司先後收購了騰訊控股46.5%的股份,成為騰訊最大的股東。顯然MIH看清了騰訊的成長潛力,下一步它將不甘僅僅成為一個參股投資的角色。

然而,盡管MIH擁有強大的資金實力,但對於騰訊控股而言,一旦沒有馬化騰及其他主要創辦人的努力,公司的運營和進一步發展就會失去方向,甚至對公司的運營和財務狀況都會產生很大影響。事實也證明MIH最終仍然扮演著參股投資的安分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馬化騰創業團隊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外,騰訊控股自身的技術支持也成為MIH不敢僅僅憑借股權優勢就對騰訊控股實施絕對控股的掣肘之一。也許正是因為騰訊在深諳如何正確取悅投資者的同時,仍然不放棄保持和發掘自身的優勢,從而掌握了與境外“天使”們較量的底牌。

我國企業開展境外造殼上市融資具有許多益處,與買殼上市相比,造殼上市的風險和成本相對要低。另外,國內企業在境外注冊的控股公司受國外有關法規管轄,這可在國內目前會計、審計和法律製度尚未與國際社會接軌的情況下,獲得海外證券市場的法律認可,從而實現引進外資的目的。更可以獲得較為廣泛的股東基礎,對殼公司的生產經營和市場開拓都有益處,且有利於提高殼公司的知名度。

哈佛觀點:資本運營滿足內在需求

在許多人眼裏,資本運營由於具有非同尋常的巨大魔力而充滿了神秘的色彩。不少企業利用資本運營在商場上縱橫馳騁、拓疆跨域,書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商業傳奇。

資本運營主要是對於企業而言的(盡管政府和中介機構也會參與其中,但並不是主流)。資本運營實際上並不神秘,它本來就是經濟主體進行價值運營的直接體現,是一種正常的市場行為,客觀上反映著產品再生產過程的資本再生產,具有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性。

資本運營一般包括四個要素:運營主體、運營資本、運營對象和運營手段。另外還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運營環境即資本市場。資本運營的一個前提是運營主體必須要有資本,必須區分自有資本和借入資本,必須在自有資本經營的基礎上實現資本融通,即在必要時以合適的價格出讓或購買貨幣資本的使用權,並且善於盤活資本,把死資本變成活資本,加速資本周轉。

資本運營的目的就是在利潤最大化原則下使資本在再生產過程中實現保值和增值,使資本更有效率,並能不斷地實現資本擴張。需要注意的是,這裏所說的資本運營已經超出了一般產品再生產過程的資金運營的意義,它的更深刻的含義是指如何使企業具有強大的實力,即企業的核心能力,從而使企業具有競爭能力和資本擴張能力。

海外上市融資是企業進行國際融資的一條新路。企業到海外證券交易所直接上市融資,一方麵可以為企業籌集國際資金提供一條便捷的途徑,另一方麵也可以提高企業的聲望和國際地位,改變現有企業的經營體製,有利於企業將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對促使企業國際化發展有積極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