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盡心章句上(3 / 3)

孟子曰:“仲子,不義與之齊國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簞食豆羹之義也。人莫大焉亡親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舍,音舍。食,音嗣。仲子,陳仲子也。言仲子設若非義而與之齊國,必不肯受。齊人皆信其賢,然此但小廉耳。其辟兄離母,不食君祿,無人道之大倫,罪莫大焉。豈可以小廉信其大節,而遂以為賢哉?

桃應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桃應,孟子弟子也。其意以為舜雖愛父,而不可以私害公;皋陶雖執法,而不可以刑天子之父。故設此問,以觀聖賢用心之所極,非以為真有此事也。孟子曰:“執之而已矣。”言皋陶之心,知有法而已,不知有天子之父也。“然則舜不禁與?”與,平聲。桃應問也。曰:“夫舜惡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夫,音扶。惡,平聲。言皋陶之法,有所傳受,非所敢私,雖天子之命亦不得而廢之也。“然則舜如之何?”桃應問也。曰:“舜視棄天下,猶棄敝蹝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蹝,音徙。欣,與欣同。樂,音洛。蹝,草履也。遵,循也。言舜之心。知有父而已,不知有天下也。孟子嚐言舜視天下猶草芥,而惟順於父母可以解憂,與此意互相發。此章言為士者,但知有法,而不知天子父之為尊;為子者,但知有父,而不知天下之為大。蓋其所以為心者,莫非天理之極,人倫之至。學者察此而有得焉,則不待較計論量,而天下無難處之事矣。

孟子自範之齊,望見齊王之子。喟然歎曰:“居移氣,養移體,大哉居乎!夫非盡人之子與?”夫,音扶。與,平聲。範,齊邑。居,謂所處之位。養,奉養也。言人之居處,所係甚大,王子亦人子耳,特以所居不同,故所養不同而其氣體有異也。孟子曰:張鄒皆雲羨文也。“王子宮室、車馬、衣服多與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況居天下之廣居者乎?廣居,見前篇。尹氏曰:“睟然見於麵,盎於背,居天下之廣居者然也。”魯君之宋,呼於垤澤之門。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聲之似我君也?’此無他,居相似也。”呼,去聲。垤澤,宋城門名也。孟子又引此事為證。

孟子曰:“食而弗愛,豕交之也;愛而不敬,獸畜之也。食,音嗣。畜,許六反。交,接也。畜,養也。獸,謂犬馬之屬。恭敬者,幣之未將者也。將,猶奉也。詩曰:“承筐是將。”程子曰:“恭敬雖因威儀幣帛而後發見,然幣之未將時,已有此恭敬之心,非因幣帛而後有也。”恭敬而無實,君子不可虛拘。”此言當時諸侯之待賢者,特以幣帛為恭敬,而無其實也。拘,留也。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聖人,然後可以踐形。”人之有形有色,無不各有自然之理,所謂天性也。踐,如踐言之踐。蓋眾人有是形,而不能盡其理,故無以踐其形;惟聖人有是形,而又能盡其理,然後可以踐其形而無歉也。程子曰:“此言聖人盡得人道而能充其形也。蓋人得天地之正氣而生,與萬物不同。既為人,須盡得人理,然後稱其名。眾人有之而不知,賢人踐之而未盡,能充其形,惟聖人也。”楊氏曰:“天生烝民,有物有則。物者,形色也。則者,性也。各盡其則,則可以踐形矣。”

齊宣王欲短喪。公孫醜曰:“為期之喪,猶愈於已乎?”已,猶止也。孟子曰:“是猶或紾其兄之臂,子謂之姑徐徐雲爾,亦教之孝弟而已矣。”紾,之忍反。紾,戾也。教之以孝弟之道,則彼當自知兄之不可戾,而喪之不可短矣。孔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所謂教之以孝弟者如此。蓋示之以至情之不能已者,非強之也。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為之請數月之喪。公孫醜曰:“若此者,何如也?”為,去聲。陳氏曰:“王子所生之母死,厭於嫡母而不敢終喪。其傅為請於王,欲使得行數月之喪也。時又適有此事,醜問如此者,是非何如?”按儀禮:“公子為其母練冠、麻衣、縓緣,既葬除之。”疑當時此禮已廢,或既葬而未忍即除,故請之也。曰:“是欲終之而不可得也。雖加一日愈於已,謂夫莫之禁而弗為者也。夫,音扶。言王子欲終喪而不可得,其傅為請,雖止得加一日,猶勝不加。我前所譏,乃謂夫莫之禁而自不為者耳。此章言三年通喪,天經地義,不容私意有所短長。示之至情,則不肖者有以企而及之矣。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下文五者,蓋因人品高下,或相去遠近先後之不同。有如時雨化之者,時雨,及時之雨也。草木之生,播種封植,人力已至而未能自化,所少者,雨露之滋耳。及此時而雨之,則其化速矣。教人之妙,亦猶是也,若孔子之於顏曾是已。有成德者,有達財者,財,與材同。此各因其所長而教之者也。成德,如孔子之於冉閔;達財,如孔子之於由賜。有答問者,就所問而答之,若孔孟之於樊遲、萬章也。有私淑艾者。艾,音乂。私,竊也。淑,善也。艾,治也。人或不能及門受業,但聞君子之道於人,而竊以善治其身,是亦君子教誨之所及,若孔孟之於陳亢、夷之是也。孟子亦曰:“予未得為孔子徒也,予私淑諸人也。”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聖賢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無棄人也。

公孫醜曰:“道則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為可幾及而日孳孳也?”幾,音機。

孟子曰:“大匠不為拙工改廢繩墨,羿不為拙射變其彀率。為,去聲。彀,古候反。率,音律。彀率,彎弓之限也。言教人者,皆有不可易之法,不容自貶以殉學者之不能也。君子引而不發,躍如也。中道而立,能者從之。”引,引弓也。發,發矢也。躍如,如踴躍而出也。因上文彀率,而言君子教人,但授以學之之法,而不告以得之之妙,如射者之引弓而不發矢,然其所不告者,已如踴躍而見於前矣。中者,無過不及之謂。中道而立,言其非難非易。能者從之,言學者當自勉也。此章言道有定體,教有成法;卑不可抗,高不可貶;語不能顯,默不能藏。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無道,以身殉道。殉,如殉葬之殉,以死隨物之名也。身出則道在必行,道屈則身在必退,以死相從而不離也。未聞以道殉乎人者也。”以道從人,妾婦之道。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門也,若在所禮。而不答,何也?”更,平聲。趙氏曰:“滕更,滕君之弟,來學者也。”孟子曰:“挾貴而問,挾賢而問,挾長而問,挾有勳勞而問,挾故而問,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長,上聲。趙氏曰:“二,謂挾貴、挾賢也。”尹氏曰:“有所挾,則受道之心不專,所以不答也。”此言君子雖誨人不倦,又惡夫意之不誠者。

孟子曰:“於不可已而已者,無所不已;於所厚者薄,無所不薄也。已,止也。不可止,謂所不得不為者也。所厚,所當厚者也。此言不及者之弊。其進銳者,其退速。”進銳者,用心太過,其氣易衰,故退速。三者之弊,理勢必然,雖過不及之不同,然卒同歸於廢弛。

孟子曰:“君子之於物也,愛之而弗仁;於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物,謂禽獸草木。愛,謂取之有時,用之有節。程子曰:“仁,推己及人,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於民則可,於物則不可。統而言之則皆仁,分而言之則有序。”楊氏曰:“其分不同,故所施不能無差等,所謂理一而分殊者也。”尹氏曰:“何以有是差等?一本故也,無偽也。”

孟子曰:“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仁者無不愛也,急親賢之為務。堯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務也;堯舜之仁不遍愛人,急親賢也。知者之知,並去聲。知者固無不知,然常以所當務者為急,則事無不治,而其為知也大矣;仁者固無不愛,然常急於親賢,則恩無不洽,而其為仁也博矣。不能三年之喪,而緦小功之察;放飯流歠,而問無齒決,是之謂不知務。”飯,扶晚反。歠,昌悅反。三年之喪,服之重者也。緦麻三月,小功五月,服之輕者也。察,致詳也。放飯,大飯。流歠,長歠,不敬之大者也。齒決,齧斷幹肉,不敬之小者也。問,講求之意。此章言君子之於道,識其全體,則心不狹;知所先後,則事有序。豐氏曰:“智不急於先務,雖遍知人之所知、遍能人之所能,徒弊精神,而無益於天下之治矣。仁不急於親賢,雖有仁民愛物之心,小人在位,無由下達,聰明日蔽於上,而惡政日加於下,此孟子所謂不知務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