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鐵性貧血有哪些特征?
鐵是人體內含量最多的微量元素,其一是構成血紅蛋白(血色素)、肌紅蛋白的重要成分,其二是多種能量酶(細胞色素酶、過氧化酶、觸酶)的組成核心。
缺鐵性貧血俗稱“良性貧血”,其常見有下列症狀,您可以嚐試評估一下:
您經常有乏力、眼花、耳鳴、記憶力減退的感覺嗎?
缺鐵性貧血的表現常有乏力、頭昏、眼花、耳鳴、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等感覺。
您的甲床蒼白嗎?
麵色可蒼白如紙,甲床蒼白、指甲扁平,甚至反甲脆裂。
皮膚幹燥或萎縮嗎?
有,皮膚會幹燥,毛發有時幹燥或脫落。
消化道有症狀嗎?
可有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惡心、嘔吐、腹脹、腹瀉等。
有心前區收縮期雜音嗎?
檢查可發現心髒擴大,女性可出現水腫或月經失調等;嚴重者可有萎縮性舌炎、吞咽困難、咽部異物感、口角炎等。
血常規檢查有異常嗎?
如檢查血紅蛋白,男性低於120g/L,女性低於110g/L,妊娠期婦女低於100g/L。
補鐵時要注意哪些問題?
補鐵時首選口服的鐵劑,對口服反應大,出現厭食、胃出血,或有胃腸疾病、吸收不良,或急需迅速糾正貧血症狀時,可考慮應用注射用右旋糖酐鐵。
盡量選用2價鐵(亞鐵),2價鐵的溶解度大而易被吸收,3價鐵在體內的吸收僅相當於2價鐵的1/3,且刺激性較大,隻有轉化為2價鐵後才能被吸收。對胃酸缺乏者,宜與10%稀鹽酸並用,有利於鐵劑的解離和吸收。
初始應用小劑量,數日後再增加劑量。若按服鐵的吸收率為30%計,一日口服180mg的鐵較好。根據中國營養學會推薦劑量,一日補鐵的最小劑量為10mg,最大為30mg。
牛奶、蛋類、植物酸、鈣劑等可抑製鐵劑的吸收;茶、咖啡、柿子中的鞣質與鐵形成不被吸收的鹽,使鐵在體內的儲存降低而致貧血;但肉類、果糖、氨基酸、脂肪可促進鐵的吸收;維生素C作為還原劑可促進鐵轉變為2價鐵劑,從而促進鐵的吸收。習慣性主張鐵在餐後服用較好,餐後服鐵固然可減少不良反應,但食物中有植物酸、磷酸或草酸鹽,使鐵的吸收減少。因此,應在餐前或兩餐間服用,最佳時間是空腹。
口服鐵治療有效的最早指標是在服後3~7天網織紅細胞開始上升,第7~10天達高峰,2周後血紅蛋白上升,一般約2個月恢複至正常。
哪些中成藥可有助於補鐵?
傳統醫學把貧血列入“虛證”範疇,分為脾氣虛弱型、氣血兩虧型、蟲積腸腑型。
脾氣虛弱型:症見麵色萎黃、神疲乏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舌淡胖嫩,治療上宜健脾益氣,選用丹參生血湯(丹參15g、雞內金10g、土大黃30g,水煎後服,一日1劑,連續15日),或服用人參養榮丸、人參歸脾丸或十全大補丸。
氣血兩虧型:可見麵色蒼白、心慌氣短、神疲倦怠、下肢水腫、爪甲淡白,治療時可補氣養血,中成藥適用於缺鐵性貧血的女性,有阿膠補血口服液、阿膠塊(衝劑、顆粒劑)、阿膠三寶膏、阿膠益壽晶。
蟲積腸腑型:麵色不華、氣短乏力、時有腹痛繞臍,或排大便有蟲子,宜先驅蟲,而後健脾,服用人參歸脾丸、人參健脾丸或十全大補丸。
除藥物補鐵外,合理的膳食結構也同樣重要,宜多食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豬肝、黃豆、蔬菜、水果、大棗、蜂乳、芝麻醬、黑木耳等。提倡使用鐵鍋燒菜或煮粥,這有助於鐵元素的補充。傳統醫學認為,治療貧血既要增加營養及補血,又要重視補氣,因為氣能生血。
鐵劑吃多了對人體有害嗎?
服用鐵劑治療貧血在7~10天左右,外周血液網織紅細胞就會增高,2周後血紅蛋白逐漸升高,2個月後血常規檢查基本正常,因此及時檢查由病情決定繼續服用或停藥。
鐵在腸道的吸收有一種黏膜自限現象,既是說鐵多了自己可以限製吸收,也說明鐵的吸收與體內的儲量有關,正常人的吸收率為10%,貧血者多一些,為30%。但誤服鐵或一次攝入劑量過大或使用鐵器來煎煮酸性的食物,會腐蝕胃黏膜和使血液循環中遊離鐵過量,出現細胞缺氧、酸中毒、休克和心功能不全,應及時清洗胃腸和對症治療。
正常人補鐵也會出現不良反應,有時會出現惡心、嘔吐、腹痛、腹瀉、便秘、口腔異味、發熱、嗜睡、黃疸等,可能是服用過多的症狀,有一定的危險性,應及時去醫院就醫。若與餐同時服用或餐後服用可減輕症狀。另外,補鐵後大便的顏色可能變黑。口服水劑或糖漿劑後易使牙齒變黑,故宜應用吸管吸服。
葉酸是蔬菜葉子裏的酸嗎?
是的!葉酸顧名思義,是存在於蔬菜葉子中的一種有機酸,天然品存在於動物的肝、腎、酵母及綠葉蔬菜中甘藍、菠菜、洋蔥、番茄、豆類、胡蘿卜內,目前應用的為人工合成品。屬於維生素B族類的物質,又名維生素M,是一種對人體紅細胞發育成熟起輔助作用的水溶性維生素。
葉酸在腸道吸收後,在肝內酶的作用下,變為具有活性的四氫葉酸。後者是脫氧核糖核酸(DNA)合成的主要原料,葉酸可迅速改善巨幼細胞性貧血。
葉酸在胃腸(十二指腸上部)幾乎完全被吸收,5~20分鍾後可出現在血液中,大部分貯存在肝內。
人缺乏葉酸時會有哪些不適?
葉酸為人體細胞生長和繁殖所必需的成分,與維生素B12一起共同促進紅細胞的生成和成熟。
葉酸缺乏時,使紅細胞內DNA合成減少,細胞的分裂成熟發生障礙,形成畸形的巨幼紅細胞,引起巨幼紅細胞性貧血(惡性貧血)。臨床表現除查血可發現巨幼紅細胞增多、紅細胞數量減少外,並伴有神經症狀,如有舌炎、胃炎等並發症。
葉酸缺乏者多見於飲食結構不平衡者,或葉酸利用和合成障礙者;老年人、嗜煙酒者、妊娠和哺乳期婦女、白血病者對葉酸的需求增加;長期大劑量應用磺胺藥、苯妥英鈉、柳氮磺吡啶、抗癌藥、避孕藥、止痛藥、抗驚厥藥、糖皮質激素等藥,可使體內葉酸合成的途徑被阻斷,導致葉酸的缺乏。葉酸在體內儲量僅有5~10mg,人每日對葉酸的需求甚微,一日僅100~200mg,即使是妊娠及哺乳期婦女,需求量也就翻上1~2倍。但在妊娠、感染、溶血等特殊情況下,體內消耗較大,約在4個月內可將體內的積蓄耗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