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三章 適宜地選藥——內分泌與代謝係統疾病(一)(1 / 3)

代謝綜合征離我們有多遠?

號稱“中年人殺手”的代謝綜合征人們也戲稱為“應酬綜合征”。意指其多發生在長期坐辦公室或經常不回家而去應酬的男性。

香港的一家醫院曾進行一項有關成年人外出飲食習慣與代謝綜合征相關性的研究,訪問了273名30~79歲到醫院進行體檢的市民。結果顯示,有40%的男性受訪者經常外出吃飯,一個星期中起碼有4個晚上,僅15%的受訪女性經常外出吃飯。他們外出吃飯的主要原因是工作和應酬。

因此,長期的高糖、高脂肪的肥甘厚味把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肥胖症和痛風等多種疾病在人體內集結在一起,直接導致嚴重心血管疾病的發生,並造成死亡。

代謝綜合征是一種新概念,如具備下列3個或4個指標者便可冠名:

超重和肥胖:體重指數(BMI)大於25kg/m2

高血糖:空腹血糖≥6.1mmol/L(1100mg/L)或餐後2小時血糖≥7.8mmol/L(1400mg/L)或已確診為2型糖尿病者。

高血壓:收縮壓/舒張壓≥140/90mmHg或已確診為高血壓者。

高血脂:空腹血甘油三酯≥1.7mmol/L(1500mg/L);男性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0.9mmol/L(350mg/L)、女性空腹血高密度脂蛋白<1.0mmol/L(390mg/L)或血液黏度高於正常者。

血清尿酸升高:男性≥0.44mmol/L(80mg/L)、女性≥0.32mmol/L(60mg/L)或診斷為痛風者。

糖尿病有幾種類型?

糖尿病的曆史悠久,考古學家曾對公元前1550年的埃及貴族墓地中發掘出的文物進行研究時發現,在莎草紙的古抄本中記載對多尿這一病症的描述,如煩渴、疲勞、多尿、多飲和多食等,即為現今的糖尿病。

糖尿病是由於胰島素分泌相對或絕對不足,或人體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胰島素抵抗)而表現的以糖、蛋白質、脂肪、水和電解質代謝紊亂,持續地血糖增高、糖尿為主要症狀的疾病,其致病的原因和類型有:

1型糖尿病(胰島素依賴型):大多為先天性,自身免疫反應引起胰島炎,破壞細胞,胰島B細胞損傷,引起絕對的胰島素缺乏或分泌不足,或血液中可測到自身抗體。

2型糖尿病(非胰島素依賴型):約占糖尿病者總數的95%,分為肥胖和非肥胖兩種類型,主要由以下5方麵異常而致高血糖:胰島素分泌不足;胰島素釋放延遲;周圍組織對胰島素的作用耐受;肝糖產生增加,肥胖引起某種程度的胰島素抵抗;高熱量飲食、精神緊張、缺少運動。

特殊型糖尿病:共有8個類型近10種疾病,包括某些基因變異引起胰島細胞功能遺傳性缺陷、胰島素作用遺傳缺陷、外分泌胰腺的病變(胰腺炎、胰腺創傷、胰腺手術、胰腺腫瘤)、內分泌的病變如一些激素(生長激素、糖皮質激素、胰高血糖素、腎上腺素)可拮抗胰島素的作用、營養不良造成人體的蛋白質攝入不足等各種繼發性糖尿病。

妊娠糖尿病(GDM):由妊娠引起,在妊娠過程中初次發現的任何程度的糖耐量異常。

老年糖尿病:是指年齡在60歲以上的糖尿病者。包括60歲後發病和60歲前發病而延續到60歲後的老年人。絕大多數為2型糖尿病,僅極少為1型糖尿病。

細心關注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糖尿病有明顯症狀者,其中很多人是在體檢時偶然發現的或因出現糖尿病並發症(視力模糊、末梢神經病變等)才被確診。其實糖尿病病人在發病早期可出現一些預兆,表現在幾個方麵,如細心的話可發現和有所感覺:

口腔:口幹、口渴、飲水多、口腔黏膜出現淤點、淤斑、水腫、牙齦腫痛、牙齒叩痛或口腔內有灼熱感。

體重:體重緩慢減輕,且無明顯的誘因。

體力:疲乏、常有饑餓感、出汗、心悸、顫抖、低血糖。

尿液;男性尿頻、尿液多。

眼瞼:眼瞼下長有黃色扁平新生物(黃斑瘤)。

皮膚:下肢、足部潰瘍經久不愈;或有反複的皮膚、外陰感染;皮膚擦傷或抓破後不易愈合,或有反複發作的龜頭炎、外陰炎、陰道炎。

血管:動脈硬化、高血壓、冠心病。

生殖器官:女性發生多次流產、妊娠中毒、羊水過多,或分娩巨大胎兒者。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有哪些?

糖尿病臨床表現雖各不相同,但典型症狀可有:

多飲、多尿: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時、尿糖也隨之升高、尿量增多。每晝夜排尿可達20次以上,尿量可達 2~3L 以上。由於大量排尿而導致水分丟失,患者會感覺口幹、口渴,飲水量隨之增加。此外,尿液性狀也會發生變化,如泡沫多、尿漬呈白色、發黏、衣服上尿漬幹後會發硬。

多食:糖尿病因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使葡萄糖的利用率減低、刺激饑餓中樞產生饑餓感,促使進食量增加。同時由於糖尿病患者胰島素水平升高,促進了葡萄糖的利用,亦可造成多食,常表現為善饑多食,對食物的喜愛無法控製,且進食後也難有滿足感,但饑餓時可有恐懼感。

消瘦與體重減輕:糖尿病在未得到控製時,多出現食欲亢進、多食,但由於胰島素相對或絕對不足,嚴重影響糖、脂肪、蛋白質代謝;同時因多尿出現失水,可引起快速消瘦,體重下降可達幾公斤甚至幾十公斤。但需要指出的是,並非所有糖尿病患者都消瘦。早期輕症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僅無消瘦,還可能表現為肥胖,直到胰島功能逐漸減退,“三多”症狀出現,才會出現體重減輕,而此時患者血糖已呈中、重度升高。

其他:常感疲乏無力、性欲減退、月經失調。中老年者常有骨質疏鬆,表現為腰腿痛。有神經係統並發症者可出現肢體麻木、針刺樣、燒灼樣疼痛,皮膚蟻走感、瘙癢等。尚可表現有陽痿、便秘、頑固性腹瀉、心悸、出汗、體位性低血壓等。女性患者可有外陰部瘙癢,中老年患者常有視力下降,部分患者免疫力降低,易並發感染。

1型和2型糖尿病各有哪些特點?

1型糖尿病特點有:

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30歲以前常見。

起病急,多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狀。

血糖顯著升高,經常反複出現酮酸血症。

血中胰島素和C肽水平很低甚至檢測不出。

患者的胰島功能基本喪失,需要終生應用胰島素替代治療。

此外,尚包括成人晚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發病年齡在20~48歲,患者消瘦,有“三多”症狀,易出現大血管病變。

2型糖尿病特點有:

一般有家族遺傳病史。

起病緩慢,病情發展相對平穩,往往估計不出發病時間,即使發病也無任何症狀,無症狀的時間可達數年至數十年。

多數人肥胖、體重大、食欲好、精神體力與正常人並無差別,偶見有疲乏無力,個別人可出現低血糖。

患者多在檢查身體中被發現。

隨著病程延長,血糖逐漸升高,可出現糖尿病慢性並發症。

糖尿病可有哪些並發症?

糖尿病在表麵上為血糖升高,但損傷的深層可危及多個靶器官(心、腦、腎、眼、足),造成器官損害,成為糖尿患者致殘和早死的原因。目前對糖尿病的並發症尚無一個確切的定義,大致可描述為在糖尿病和糖尿病狀態下發生的急性和慢性症狀。分為慢性並發症(微血管和大血管損害病變)和急性並發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非酮症高滲昏迷、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和低血糖症)。

微血管病變:視網膜病變、腎病、神經病變。

大血管並發症:冠心病、高血壓、周圍血管病變、糖尿病足、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對血管的損害病變非常廣泛,不論大中小血管、動脈、靜脈、毛細血管常可累及,特別是心、腦、腎、眼及神經部位。糖尿病患者動脈粥樣硬化會累及主動脈、冠狀動脈和腦動脈,使患者的微血管基膜增厚,基膜中有糖類沉積,交聯度發生改變,通透性增加,小分子蛋白漏出形成蛋白尿。

糖尿病急性並發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滲性非酮體高血糖症、低血糖症(血糖低於3mmol/L)、糖尿病性乳酸性酸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