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四章 適宜地選藥——皮膚科疾病(一)(1 / 3)

扁平疣為什麼常被稱為青年扁平疣?

鑒於扁平疣主要侵犯青少年,故又稱青年扁平疣,由於疣體在皮膚表麵不如尋常疣明顯,猶如豆狀,扁平而略微突出皮膚表麵,因此有別於尋常疣。

扁平疣由人類乳頭狀病毒(HPV)感染引起,病毒類型主要有HPV3、10、28、41型,傳染途徑是直接接觸。其消長與皮膚局部的細胞免疫功能有關。可見的症狀主要有:

皮疹呈米粒至綠豆大扁平隆起的丘疹,直徑2~5毫米。圓形、橢圓形或多角形,境界清楚,大多驟然出現的扁平而微隆起的圓形丘疹,表麵光滑、質硬、皮色或褐色。多數密集,可自身接種或沿抓痕分布,排列成條狀。

以女性多見,好發於顏麵、手背及前臂,有時軀幹部也可出現,發生於麵部有單側或雙側分布現象,一般無自覺症狀。

病程慢性,可自行消退,不留痕跡,一般持續數月至數年,也有持續多年而不愈者。

扁平疣的局部和全身治療藥物有哪些?

扁平疣的局部治療方法有:

氟尿嘧啶軟膏、3%酞丁胺搽劑外塗,對於麵部皮疹,前者應慎用,因可引起色素沉著、水腫與糜爛或過敏反應等不良反應。或應用20%尿素乳膏,一日2次,合並口服烏洛托品,一次0.6g,一日3次,連續2周為1個療程,可應用2~3個療程。

可選用維A酸(維特明、迪維、唯愛)或他紮羅丁凝膠劑(乙炔維A酸)或阿達帕林(達芙文)凝膠劑,但都要注意刺激性,堅持治療反應可漸減輕。

0.5%鬼臼毒素酊(疣脫欣)外用於麵部皮損,應注意其刺激作用。

皮疹少時,可采用激光燒灼或液氮冷凍治療。

扁平疣的全身治療方法有:

轉移因子一次2mg,皮下注射,一周2次,連續3周為1個療程。

聚肌胞注射液一次2ml肌內注射,一周2次。

胸腺肽10mg肌內注射,隔日1次,連用30天,可有一定療效。

軟疣是怎樣感染的?

傳染性軟疣俗稱“水瘊子”,或通常所見到的剌瘊子(尋常疣),都是由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慢性良性皮膚贅生物,偶可發生惡變。

致病病毒是人乳頭病毒(HPV),其屬於痘病毒,大約有60種,其中任何一型均可致軟疣。

其中,尋常疣與HPV1、HPV2、HPV4有關;扁平疣由HPV3、HPV5所致;蹠疣的罪魁禍首是 HPV1 。但所出現的症狀卻完全不同。軟疣通過自身接觸可播散到身體的其他部位,或通過皮膚接觸或性接觸傳染。

人體的皮膚表麵如經常搔抓或搓擦,會產生微不足道的小創傷麵,使軟疣病毒乘虛而入,侵入表皮細胞內。一般經過2~7周的潛伏期,在感染區產生粟粒大小的半球形丘疹,呈乳白色或正常皮色,表麵有蠟樣光澤,中心凹陷有臍窩,從其中可挑出或擠壓出白色乳酪樣物質,即軟疣小體。

疣的發生與消退也與人體抵抗力有關,且細胞免疫對疣的預防起主要作用。居住在熱帶、亞熱帶潮濕環境的居民容易感染,傳播途徑可通過按摩、搓澡或共用浴巾、浴盆等。

軟疣有哪些種類?

尋常疣(瘊子):好發於手指、甲緣、手背和頭麵部。為米粒至黃豆大之乳頭狀增生性丘疹,呈灰褐色或黃汙色,表麵粗糙不平。

扁平疣:青年人多見,好發於麵部和手背,為針尖至綠豆大扁平丘疹,圓形或不規則形,呈淡褐、淡紅或皮膚色。散在或成群分布,可因搔抓而呈紅色排列。

傳染性軟疣:兒童多見,好發於軀幹、麵部、四肢、眼瞼等處。為針頭至黃豆大半球形隆起,單個或多發,皮疹的數目不定,散在分布,自覺微癢,表麵光滑,有蠟樣光澤,中央有臍窩,並含有奶酪樣栓塞物,擠之可見豆腐渣樣物,常為數個成群。

丘疹初起是較硬的,成熟後變軟,如呈白色或灰白色時可能有繼發感染,6~10個月後可自行消退。

如軟疣是由性接觸而傳染的,皮疹應首先見於陰莖、陰囊、龜頭,或大陰唇、肛周、臀部。確定是性傳播的軟疣,還是自身感染,應嚐試從4個方麵來判定:①原發皮疹(軟疣)是否長在外生殖器或陰部、肛周。②發病前2~3周有無婚外不潔性交史。③性伴侶的外陰或其他部位是否長有軟疣。④ 20歲以上男女未接觸過患軟疣兒童,可排除間接感染途徑。

軟疣的治療方法有幾種?

尋常疣:可采用艾灸、電烙或切除,或鴉膽子仁搗爛敷於患處。同時口服左旋咪唑一次50mg、維生素C一次200mg,一日3次;或肌內注射柴胡注射液,一次2ml,一日1次,連續20日;或選用聚肌胞肌內注射,一次2ml,1周2次,連續4周。

扁平疣:皮損不多時,可選用2%碘酊、 5%~10% 甲醛溶液(福爾馬林)塗敷,一日2~3次。同時口服烏洛托品片,一次0.3~0.6g,一日3次。

20世紀30年代日本學者曾提倡用苡米仁治療,方法是選薏米仁50g煮粥,加糖調味,每晨空腹一次吃完,連續10日。也可用薏米仁15g、板藍根15g、連翹10g、桃仁6g、紅花6g、枇杷葉6g、白蒺藜15g、夜交藤15g,水煎後服,一日1劑,連續7~10日。

傳染性軟疣:用消毒針頭將軟疣的頂端挑破,擠出豆腐渣樣物後,以小棉簽蘸2.5%碘酊點入腔內腐蝕。一般1~2次即愈,第2次治療需間隔3~4日。

帶狀皰疹是種什麼病?

帶狀皰疹俗稱“串腰龍”,即意味著病變圍繞著胸、股、腰腹等部位而發,是由皰疹病毒、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致的急性、炎性和充滿液體的成簇小皰狀皮膚病。

初次或原發感染表現為水痘,見於兒童,以後病毒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逐漸沿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最後長期潛伏在脊髓後根的神經節中,一旦機體的抵抗力下降或細胞免疫功能減弱,病毒可被再次激活,使受侵犯的神經節發炎及壞死,產生神經痛,再次或繼發感染即為帶狀皰疹。主要見於50歲以上的成人。本病病程自限,感染後即獲得終生免疫。

帶狀皰疹常發於春、秋季,出現前3~4日一些病人會出現全身不適、畏寒、發熱、惡心、嘔吐、腹瀉、排尿困難,或在皮膚的某一區域有蟻行感和瘙癢。

好發於側胸、股、腰腹、顏麵及四肢等處,常為單側性,不超過體表正中線。沿三叉神經眼支發病則較嚴重,可引起角膜潰瘍、全眼球炎,甚至失明。

局部先有感覺過敏、灼熱感和神經痛,3~4日後出現簇集成群的粟粒大丘皰疹,迅速即成水泡,皰壁緊張發亮,周圍紅暈。沿神經分布,排列成帶狀。發疹3~4日後皰液由透明變混濁,隨後幹燥結痂,脫後不留瘢痕。病變處對任何刺激均十分敏感,如輕微觸摸可引起劇烈疼痛,局部淋巴結也有腫痛。

帶狀皰疹如何治療?

帶狀皰疹的基本治療為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止繼發感染和縮短病程。

局部治療:

幹擾素原液(1萬~1、5萬單位/毫升)外搽:一日3~5次。

應用40%皰疹淨溶液外搽:一日2~3次;或應用0.5%酞丁胺的50%~60%二甲基亞碸溶液外用於帶狀皰疹塗敷,一日2~4次,起效時間為2~4日,治愈時間為 5~12 日,平均7日。眼部的帶狀皰疹可塗敷紅黴素、碘苷眼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