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四章 正確地用藥(1 / 2)

中藥製劑包括中藥成方製劑、中成藥、協定處方製劑及單味藥製劑等。當代的成方製劑與中成藥品種已超過萬餘種,其獨具特色,與化學藥互為補充而相得益彰,在我國醫療保健事業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需要規範合理應用。

如何正確地服用大蜜丸?

丸劑是中藥材細粉或提取物加適宜的黏合劑而製成球形的內服製劑。分為水丸、水蜜丸、蜜丸、糊丸、蠟丸、濃縮丸和微丸等7類。其中大蜜丸是中成藥主要傳統劑型之一,列為“丸散膏丹”之首。

大蜜丸以蜂蜜為黏合劑,具有味甜、滋潤、作用和緩等特點,適用於慢性病及需滋補者服用,每丸重3g、6g或9g。

服用前剝去外殼(蠟殼、塑料殼、紙殼),取出蜜丸放於潔淨的白紙上。

洗淨雙手,用小刀切塊成黃豆大小,用手搓圓。

以溫開水或蘆根水、薑水送咽,或將蜜丸直接放入口內嚼細,用溫開水送服。

大蜜丸在貯藏中由於溫度過高或過分幹燥會引起皺皮甚至幹裂;或受潮發黴或蟲蛀鼠咬,一旦發生上述情況就不要再服。

如何正確地服用小蜜丸?

小蜜丸也是以蜂蜜為黏合劑,具有味甜、滋潤、作用和緩等特點,服用方便、適於慢性病及需滋補者服用。一般每100丸重9g。

服用劑量常以克表示,服前宜仔細算好服用量,不要散失或出錯。

以溫開水或蘆根水、薑水送咽;不宜以茶水、咖啡或奶製品送服。

小蜜丸在貯藏中由於溫度過高會幹裂;或受潮發黴成團,一旦發生上述情況就不要再服用。

如何正確地服用中藥滴丸?

滴丸是指中藥與基質(常用的有聚乙二醇6000、明膠和硬脂酸等)加熱熔化混勻後,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常用的有液狀石蠟、植物油、二甲矽油和水等)中,由於表麵張力的作用,使液滴收縮成球狀並冷卻凝固而成的丸劑。

滴丸劑製備簡單,生產周期短,藥物受熱時間短,含量較準確。常用的有口服、眼用、耳用等幾種。多用於病情急重者,如冠心病、心絞痛、咳嗽、急慢性支氣管炎等。

服用中藥滴丸時:

仔細看好藥物的服法,劑量不能過大。

服用滴丸時,宜以少量溫開水送服,或直接含於舌下。

服後宜休息片刻。

滴丸在保存中不宜受熱。

如何正確地服用中藥茶劑?

茶劑用時以沸水泡服或煎汁服,宜按下列步驟進行:

茶塊:可直接放於飲水杯中,用煮沸的水泡開,待溫度降至40℃左右時服下。

袋裝茶:袋裝茶有兩種包裝,一種是將藥材製成的茶劑裝入包(袋)中,服用時倒在杯中用沸水泡服;另一種是將茶劑裝在飲用袋中,服用時不必打開包裝,整袋放在杯中用沸水泡服。

煎煮茶:此類茶劑需煎煮後服用,可按通常煎藥的方法單獨煎服,煎的時間不必很長,10分鍾左右即可。藥材粗製成的煎煮茶又稱煮散劑,煮後應放置片刻,使粗粉稍沉澱,將上清液倒在另一杯中服用。

如何正確地服用膏滋劑和糖漿劑?

膏滋劑為藥材提取物加入煉蜜或蔗糖製成的稠厚半流動的液體製劑。

服用量以克為單位,可用計量杯按規定用量服用,服後用溫開水涮洗計量杯,並將涮洗液服下。如無計量杯時,可按一平湯匙為10g計量服用,並將涮洗湯匙的溫開水一並服下。

如膏滋陳放日久,表麵可能有黑或綠色的苔蘚物生長,提示可能黴變,不宜再服。

糖漿劑可用計量杯按規定用量量取後服用,或以湯匙作計量容器(按一湯匙為10ml計)。

如何正確地服用口服液?

口服液多為10支1盒的包裝,服用時宜按下列步驟進行:

小心撕開口服液的金屬瓶蓋口處的金屬小條(撕時如金屬條斷裂,可用小鉗子撕下)。

啟開瓶蓋後,注意瓶口是否有破口(防止細碎玻璃屑入口)。

或將吸管透過瓶蓋插入瓶子底,用吸管吸取藥液,但用力不宜過猛,以免嗆肺。

如無吸管,可把藥液倒至容器內服用。

有些藥品在儲存過程中會產生渾濁或沉澱,如係正常現象(非絮狀物、黑色沉澱),服前應搖勻。

如何正確地煎中藥?

煎中藥是為了使中藥材裏的有效成分溶解入水中,便於飲用和治療疾病。煎中藥過程的各個環節,必須規範操作,否則不但藥材的成分不能充分利用,還可能使藥性發生改變,對人造成危害。

煎中藥的各個環節應注意:

煎藥容器:最好使用砂鍋和陶罐;玻璃燒杯、搪瓷杯(瓷麵完好,不露鐵)次之;鐵鍋、銅鍋、鋁鍋、錫鍋不宜使用。因為中藥裏含有鞣酸、有機酸成分,與金屬可發生反應,生成沉澱,對人體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