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曰高俅來而王進去,說明天下無道,庶人敢議。“從來庶人之議皆史也”,表現了金聖歎曆史觀的進步方麵。
這個“提筆”,寫得開門見山,寫得通透徹底,寫得提綱挈領。
毛澤東在上個世紀50年代末,很關注《人民日報》的宣傳,尤其重視政治理論文章的撰寫和編輯,在其文稿中可查到不少這方麵的指示。他本人又是文章大家,腦子裏關於文法之類的見解不在少數。此次與人民日報社總編輯吳冷西談話,再次舉出金聖歎,激賞其“會寫文章”“講究提筆”,批評辦報人“不會寫文章”,也是他古為今用工作方法的老例。有趣的是,他與《晉綏日報》、《人民日報》的報人談宣傳、談文法,都舉金聖歎的例子,可見他對這位評點《水滸傳》的文章大家的印象之深和推崇之重。
魯迅非常不滿意金聖歎
晚年,一向對金聖歎褒多於貶的毛澤東,態度有了較大變化。他不大滿意金聖歎,尤其不滿意他把《水滸全傳》砍掉二十幾回。在1975年8月14日那個有名的談話中,他說到:
金聖歎把《水滸》砍掉了二十多回。砍掉了,不真實。魯迅非常不滿意金聖歎,專寫了一篇評論金聖歎的文章《談金聖歎》(見《南腔北調集》)。
《水滸》百回本、百二十回本、七十一回本,三種都要出。把魯迅的那段評語印在前麵。(毛澤東:《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1月第1版,第457頁)
說魯迅非常不滿意金聖歎,其實表達的是毛澤東自己不滿意金聖歎。毛澤東不滿意金聖歎把《水滸傳》“砍掉了二十多回”。
金聖歎自稱得到“古本”,把第七十一回梁山泊英雄大聚義排座次以後的情節全部刪掉,另外編造了一段盧俊義做噩夢,梁山好漢被斬盡殺絕的情節,添加進去。又將原第一回改成“楔子”,以湊成七十回整數。
金聖歎何以要“腰斬”百回本《水滸傳》呢?這既有政治上的考慮,又有文學上的考慮。“百回本”等有招安以下部分的各種版本的《水滸傳》,其續作者、刊行者和鼓吹者的主觀意圖顯然是希冀以“忠義”的宋江形象來達到招撫起義軍首領的目的,它宣揚的是統治階級中“主撫派”的觀點。但是事與願違,作品未能達到“勸降”的目的。相反,有時候農民起義軍卻把“招安”作為權宜的策略和手段,用詐降來擺脫暫時的困境。這種事情在明清之際並不鮮見。正是這些使金聖歎有了“腰斬”水滸的政治動機。金聖歎認為宋江們是一夥“負父兄之教”、殺人越貨的強盜,應“惡之至,迸之至,不與同中國”,而且“強盜無忠義,忠義不強盜”,怎麼能招安他們,怎麼能封之以高爵,委之以重任,讓其當先鋒,立功揚名呢?這是他從政治上考慮。
從藝術上考慮,《水滸傳》百回本、百二十回本的後半部確係狗尾續貂,比起七十回以前,無論人物形象,故事情節,還是整體結構,都大為遜色。《水滸傳》原沒有宋江征遼國、征田虎、征王慶和征方臘的情節,這些描寫粗糙的故事是逐步增添的,增添的部分確實既無藝術性,又無思想性,砍掉是對的。這是金聖歎“腰斬”《水滸傳》的美學動機。但金聖歎為了貶斥宋江,亂改前七十回原文,這又損傷了《水滸傳》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文化遺產。
毛澤東讀過多種版本(七十回、百回、百二十回)的《水滸傳》,受魯迅雜文《談金聖歎》的影響,他“非常不滿意”金批本的“腰斬”。認為砍掉了後半部二十幾回,就“不真實”了。我們且看魯迅的議論:
“自稱得到古本,亂改《西廂》字句的案子且不說罷,單是截去《水滸》的後小半,夢想有一個‘嵇叔夜’來殺盡宋江們,也就昏庸得可以。雖說因為痛恨流寇的緣故,但他是究竟近於官紳的,他到底想不到小百姓的對於流寇,隻痛恨著一半:不在於‘寇’,而在於‘流’。
“百姓固然怕流寇,也很怕‘流官’。記得民元革命以後,我在故鄉,不知怎地縣知事常常掉換了。每一掉換,農民們便愁苦著相告道:‘怎麼好呢?又換了一隻空肚鴨來了!’他們雖然至今不知道‘欲壑難填’的古訓,卻很明白‘成則為王敗則為賊’的成語,賊者,流著之王,王者,不流之賊也,要說得簡單一點,那就是‘坐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