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3月底,毛澤東率領“昆侖縱隊”的幾百官兵,轉戰在陝北黃土高原上。騎馬行軍累了,就下馬步行。他與警衛戰士們約定:利用行軍時間學習文化。隻要沒有緊急情況,他們就采取講故事的辦法,或者一個人提問題大家討論的辦法學習。石國瑞講晉察冀的故事,張林講綏遠的故事,伍銀嶺講《呂梁英雄傳》……
毛澤東很感興趣,有時騎在馬上還俯下身子聽。每個人講完之後,他都要做個簡短的評論,就像教師給學生講評一樣。他說:“從你們講的故事中,我還能了解情況,學到知識呢。”
還像頭天一樣,有時步行,有時騎馬。一次,他從馬背上下來,問道:“你們都是從農村來的,知道種莊稼為什麼要澆水、施肥嗎?”是呀,戰士們都是農民出身,從小就看到大人們種莊稼,看到澆水 、施肥,也知道不澆水不施肥莊稼就長不好,就不能多打糧食,至於其中的道理,誰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
毛澤東看看他們,解釋說:“莊稼也和人一樣,要空氣,要陽光,要吃飯,要喝水。你們想想,要是把莊稼蓋起來,不讓它透氣,不讓它見到陽光,它就會悶死。這就是因為它要有光合作用,製造葉綠素。它吃的飯,就是肥料。莊稼都有根,有粗的主根,還有細的須根,好像人的血管,把水和肥吸收進去,就能成長了……”大概因為毛澤東看到警衛戰士們懂得太少了,就說:
“你們的文化低,讀理論書有困難,可以先看小說,引起讀書興趣,文化提高後再慢慢讀理論書。小說的內容很豐富,有政治,有軍事,有文化,有生活。看小說不僅能夠增長知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且也能夠提高分析和判斷的能力。例如《水滸》裏有個三打祝家莊,前兩次沒有打進去,宋江從調查情況入手,熟悉了盤陀路,拆散了李、扈、祝三家的聯盟,在敵人的營盤裏藏了伏兵,第三次就打進去了。這就是隻有調查研究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嘛。”(閻長林:《警衛毛澤東紀事》,吉林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第1版,第77頁)
毛澤東這次引證三打祝家莊的故事,是通過挖掘故事本身的哲理內涵,告訴警衛戰士們調查研究方法的重要,進而明白看小說可以增長知識,提高分析和判斷能力的道理。
毛澤東一生注重調查研究,他提出一個著名的口號,叫做“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不做正確的調查同樣沒有發言權”。這就是說,在對某一問題做出判斷、決策之前,首先要進行調查研究,以獲得正確的材料和真實的情況,在此基礎上作出的判斷和決策才能是實事求是的。
三打祝家莊的故事恰恰再次形象地證明了這個道理。毛澤東通過講述自己讀《水滸傳》的體會,引導身邊這些農民出身的士兵熱愛讀書,以便提高文化素養。
齊心協力打勝了第三次
1948年4月1日,毛澤東在晉綏幹部會議上講話的當天黃昏,中共中央晉綏分局給《晉綏日報》編輯部打來電話,傳來一個振奮人心的喜訊:“毛主席想見一見你們,毛主席準備明天接見你們!”
4月2日,在興縣蔡家崖村晉綏軍區司令部接待室,毛澤東接見了《晉綏日報》編輯部人員。毛澤東安詳地坐在靠窗的單人沙發上,點燃一支香煙,慢慢地審視著報社人員請示的關於貫徹黨的群眾路線、全黨辦報方針、宣傳黨的路線和政策、依靠貧農與團結中農、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等六個問題。
毛澤東看了關於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的問題,和藹地環視大家說:“啊!這麼大的問題,要談就得一整天!”
看到關於貫徹全黨辦報方針問題,他笑了笑,謙虛而風趣地說:“辦報,你們是先生,我是學生。先生不了解學生,對學生不會出題目嘛!”
看到宣傳黨的路線、政策,依靠貧農與團結中農的問題時,毛澤東點點頭說:“嗯,這個問題,我還懂一點!”
報社人員提的最後一個問題,是關於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和開明士紳的問題。毛澤東看到這裏,問在座的中共中央晉綏分局負責人、晉綏軍區司令員賀龍:“關於這個問題,我為黨中央起草了一個黨內指示,他們沒有看到嗎?”
賀龍回答說:“中央指示收到了,還沒有來得及向下傳達。”
這時,毛澤東緩緩站起身來,他兩手伸向前方,微微向上舉起,目光親切地環視著大家,用洪亮而渾厚的聲音說:“我們的政策,不光要使領導者知道,幹部知道,還要使廣大的群眾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