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夜)以徽猷閣待製再知海州。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軍莫敢攖其鋒,聲言將至。叔夜使間者覘所向。賊徑趨海瀕,劫巨舟十餘,載鹵獲。於是募死士得千人,設伏近城,而出輕兵距海誘之戰。先匿壯卒海旁,伺兵合,舉火焚其舟。賊聞之,皆無鬥誌。伏兵乘之,擒其副賊,江乃降。(元·托克托:《宋史·張叔夜列傳》)
海州在今江蘇省連雲港市西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二月,宋江義軍攻海州,劫掠“巨艦十數”,是否有從海上南下之意,不可妄測。張叔夜所設的“方略”大意是:他聽說宋江義軍“將至”,即派出間諜去窺探宋江動向,得知宋江已經劫得十數艘大船,停在海邊。張叔夜設下兩路埋伏:一路千人的“敢死隊”(死士)埋伏於海州城外,一路數十人攜帶火種埋伏於海邊岩石草叢之中。派出精兵假裝出擊宋江。宋江派副將率主力迎戰。張叔夜的輕兵邊戰邊退,退至海州城下,伏兵齊出,一舉擒獲宋江副將。海邊的伏兵跳上宋江大船,放起火來。轉眼之間,大火衝天,十數大船,全部燒光。宋江的部隊無不驚恐,再也沒有士氣了,為了保全尚存的有生力量,伺機再起;也可能是為了解救被擒的副將,便接受了張叔夜的招安。
“有文武大材”的張叔夜,對於趙宋王朝來說,他的作用要比縣尉王師心、知州蔣園、待製曾孝蘊要大得多,能力也強得多。他打敗招降宋江的時間大約在宣和三年二三月間。他不僅為朝廷撲滅一支數萬官兵“莫敢攖其鋒”的“強盜”隊伍,而且把宋江這支客觀上策應南方方臘起義的勁旅,迅速變成了朝廷圍剿方臘義軍的“別動隊”,因為據史料記載,海州之戰後隻一個多月,宋江即出現在征剿方臘的戰場上:
關於宋江打方臘的史實,各家資料言之鑿鑿,記載比較一致。其實,招降宋江使其去征方臘,此事朝廷早有預謀。《宋史·侯蒙傳》載:
宋江寇京東。蒙上書言:“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其才必過人。今清溪盜起,不若赦江,使討方臘以自贖。”帝曰:“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命知東平府,未赴而卒。
這是記載朝廷策劃招降宋江並利用其武裝去鎮壓方臘的情況。這件事發生在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底,因為侯蒙的上書中明明寫著:“今清溪盜起。”這時北宋麵臨多事之秋:北麵抵禦大遼,南方鎮壓方臘,腹地又得對付宋江。罷官閑居在家的官僚侯蒙建議正合徽宗之意,這可謂一箭雙雕之計:招安宋江,又增加一股反方臘的力量。徽宗得了奏本後大喜,於是下旨,重新起用侯蒙,任命他為東平知府,負責招安宋江(梁山泊就在東平府境內)。侯蒙命短,沒有到任就得病而亡。侯蒙“出師未捷身先死”,他的計劃在幾個月後,由張叔夜實現了。接下來史書中就出現了宋江參與征方臘的場麵:如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卷五十二引《中興姓氏奸邪錄》說:
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陷溫、台、婺、處、杭、秀等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往討之。細讀這則史料:“……宋江等軍”,給人的感覺是宋江與劉延慶、劉光世、辛企宗(《十朝綱要》作“辛興宗”)等各領一軍。其實剛剛投降的宋江,地位要比劉光世等人低。但這條史料已證明宋江的“軍”已是童貫征剿方臘二十餘萬大軍中的一部分。無疑,宋江自海州戰敗投降後,已由義軍轉變為官軍。但宋江在戰場上的具體動作,沒有交待。
南宋人楊仲良的《續資治通鑒長編紀事本末》卷一百四十一記載:
(宣和)三年四月戊子,初,童貫與王稟、劉鎮兩路預約會於睦、歙間,分兵四圍,包幫源洞於中,……劉鎮將中軍,楊可世將後軍,王渙統領馬公直並裨將趙明、趙許、宋江,既次洞後……。
果然,宋江此時的地位是“裨將”,這是戰時職務,隻表明軍事指揮的等級,還不是朝廷的加官晉爵,但這說明宋江於海州戰敗投降後,身份由義軍主將(因明文有“副賊”)變為官軍“裨將”,即偏將。這條史料還進一步證明:裨將宋江在“後軍”的編成內,在後軍將領王渙的“統領”下,在四麵包圍幫源洞的戰鬥中,“既次洞後”,即從洞後包抄了方臘的部隊。
青溪幫源洞本身並不是山洞,而是一條可以屯兵的易守難攻的狹長山穀。宋江等人的“既次洞後”則確實是一個藏著方臘部眾的小洞。李埴《十朝綱要》記載:
(宣和)三年六(?)月辛醜,辛興宗與宋江破賊上苑洞。
辛興宗和宋江“破賊”是在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四月庚寅,而不是六月辛醜。具體地點是在幫源洞山穀裏的上苑洞。
南宋人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十二引《林泉野記》,對此戰有更詳細的記載:
宣和二年,方臘反於睦州。(劉)光世別將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敗走,入清溪洞。(劉)光世遣諜察知其要險,與楊可世遣宋江並進,擒其偽將相,送闕下,遷團練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