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方勺的《泊宅編》和《青溪寇軌》純屬私家著述,後者又是專寫方臘起義經曆的。但前書記“京東賊宋江出青、齊、單、濮”,後書記“宋江擾京東”。晚出的《宋史》受道學思想影響,輕視宋代農民起義運動,對方臘、宋江倚重倚輕,《方臘傳》作為《童貫傳》的附傳,而宋江沒有專傳。但也在徽宗、高宗本紀和侯蒙、張叔夜、盧法原等列傳中,近十次點到宋江和史斌。
這種現象的存在,其合理的解釋隻能有一個:那就是在北宋末南宋初多次農民起義中,以宋江和方臘起義力量最強,作用最大,對趙宋封建王朝打擊最重,曆史影響深遠,因此在幾代史學家、著作家的曆史心理磁場上,產生了同頻共振,得出了共識。
我們這樣說,並不否定同時出現的兩夥農民起義隊伍在各方麵表現出來的差異性。比如方臘義軍與宋江義軍相比,前者攻州占府,有根據地,後者走州過縣,流動作戰;前者橫掃東南江浙沿海,後者縱橫北方數省;前者僭製稱帝,後者“不假稱王”(龔聖與語);前者連眾百萬,後者兵力“數千”;前者其興也暴,其亡也速,隻持續了一年多時間,後者較為持久,堅持鬥爭近十年;前者反抗激烈,犧牲壯烈,後者降而複叛,叛而複降;前者隻進行階級鬥爭,後者既進行階級鬥爭又參與民族鬥爭;前者在史籍中有較詳記載,後者在文獻裏隻有粗線條勾勒……但是,兩者這些不同點,也是多次同時被記載在一處的。筆者指出這點的目的在於說明:方臘其人其事,可以說沒有人懷疑其真實存在,那麼,世人有什麼理由去懷疑同人同時記下的宋江其人其事的真實性呢?這有點像一位母親生了雙胞胎,別人硬指甲為真,而指乙為假,且一口咬定“實無其人”!豈不咄咄怪事!
其四,中國有不同於西方的文論思想和小說發展道路。關於《水滸傳》的成書過程,有這樣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宋史》、《東都事略》等史籍中宋江起義的記載是《水滸傳》本事的源頭,中經《大宋宣和遺事》、《宋江三十六人讚》這樣的“講史”材料以及元朝大量出現的雜劇水滸戲,最後經過文化素養較高的小說家的專門整理和創作,才產生了不朽小說《水滸傳》;另一種意見武斷地認為:宋江是由文學人物進入史籍而成為曆史人物的,曆史上“實無其人”,所以《宋史》等史籍記載的宋江起義不是《水滸傳》本事的源頭,而《大宋宣和遺事》和《宋江三十六人讚》、雜劇水滸戲才是《水滸傳》源頭。
筆者不同意第二種意見。除了它不了解《宣和遺事》等隻是流而不是源外,還明顯違背了“史貴於文”的中國古代小說創作和批評的傳統,也就是違背了古典小說演進發展的規律。“小說,正史之餘也”。古典小說的創作,受史傳影響相當巨大。從題材選擇上看,以正史為線索,概括野史雜記和民間傳聞,以補史所未盡的講史評話曆朝演義和筆記小說,是古典小說的基本傳統。古典小說,脫胎於“講史”,受史的影響與製約非常巨大。以“四大名著”為例:《三國演義》“七實三虛”,所謂“七實”,即符合三國史事實際的內容占70%;《水滸傳》雖然大量細節是虛構的,但曆史上的宋江起義卻是它“本事”的母體;神話故事《西遊記》應該是作家想像力的產物,但其中的唐三藏法師西域取經(佛教經卷),卻實有其事;即使是代表了古典小說創作最高成就的《紅樓夢》,作者也宣言用“假語村言”將真實曆史事件隱去,還是沒有擺脫對“史”的依托。
在《水滸傳》中,對梁山義軍有這樣一些描寫,基本上與曆史上宋江起義史實相契合:梁山好漢橫行山東、河北、山西廣大地區,官兵望風披靡;朝廷對農民義軍反複使用招安和征剿兩種手段,予以瓦解和鎮壓;宋江一夥被招安後,參加了伐遼和征方臘作戰;最終,宋江等義軍將領被朝廷毒殺了。
這種契合說明了什麼?說明了沒有曆史上的宋江起義,就不會有《水滸傳》這部小說。也可以這樣說,《水滸傳》的存在,反過來證明了曆史上宋江起義確實發生過。
曆史上的宋江起義客觀存在過,它在宋代和曆代農民起義中有其代表性和典型性。毛澤東關於宋江等曆代曆次農民起義成因、性質、作用、結局的論斷,是準確的科學的。毛澤東的論述對於人們理解北宋末年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爭,進而對於理解以描寫宋江起義為題材的《水滸傳》這部小說的社會價值,是有理論指導意義和極大幫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