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湘省敵人非常強硬,實厚力強,不似贛敵易攻”。“故為避免硬戰計,此時不宜向湘省衝擊,反轉更深入了敵人的重圍,恐招全軍覆滅之禍。”
三、“寧岡能成為軍事大本營者,即在山勢既大且險,路通兩省,勝固可以守,敗亦可以跑”,“實在可以與敵人作長期的鬥爭,若此刻輕易脫離寧岡,‘虎落平陽被犬欺’,四軍非常危險”。
四、過去全國暴動,各地曾蓬勃一時,一旦敵人反攻,則如水洗河,一敗塗地。這都是因為“不求基礎鞏固,隻求聲勢浩大”的緣故。因此,我們全力在永新、寧岡工作,建設羅霄山脈中段的政權,求得鞏固的基礎,這“決非保守觀念”。
五、湘南各縣經濟破產,土豪打盡。四軍此刻到湘南去,經濟困難決不可能解決。
六、“傷兵增到五百,欲衝往湘南去,則軍心瓦解,不去又不可能,此亦最大困難問題之一”。
這六條不能冒進湘南的理由,總結了以往全國暴動的經驗教訓,對情況分析得實實在在,道理講得透徹。他最後寫道:“上項意見,請省委重新討論,根據目前情形,予以新的決定,是為至禱!”
7月中旬,湘贛兩省國民黨軍隊向井岡山發動第一次“會剿”,紅四軍分兩路反擊。湖南省委巡視員不顧永新聯席會議的決議,一味堅持要執行省委的命令,乘紅二十八、二十九團占領湖南酃縣,毛澤東等遠在江西永新的機會,附和紅二十九團(成分主要是湘南宜章縣的農民)不習慣過山上的艱苦生活,想回家鄉的情緒,把大隊拉向湘南,軍委做工作也阻止不住。毛澤東在永新從陳毅信中得到這個消息,非常著急,立刻給陳毅等回信,派茶陵縣委書記江華帶隊,火速送去。這封信要求紅軍大部隊按永新聯席會議決議行事,斷然停止去湘南的行動,因為“敵人太強大,去了必然失敗”。幹部會討論了毛澤東的信,第二天往回走。但到了湘贛交界的沔渡時,第二十九團官兵硬是不過河,有的撂下槍,聲言不回湘南就不幹了。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十八團也被迫跟著南下。
紅四軍這兩個團到湘南後,攻打郴州先勝後敗,第二十九團士兵便不聽指揮,自行散回家鄉。一個原來有相當戰鬥力的團隻餘下約二百人,編入第二十八團。這件事說明,要把農民武裝改造成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型人民軍隊,是一件多麼艱難的事情。這個團潰散後,第二十八團撤到桂東。
毛澤東在永新領導軍民以遊擊戰術,牽製國民黨軍隊十一個團近一個月。8月中旬,他又抵製了中共湖南省委代表送來的要求紅四軍向湘東發展的《補充指示》。接著,得知紅四軍大隊在湘南失敗,他立刻決定以第三十一團第一營和第三十二團留守井岡山,自己率領第三十一團第三營到湘南迎回第二十八團。
國民黨軍隊乘紅四軍主力遠離的機會發動猛攻,侵占邊界各縣城和平原地區,焚燒房屋,屠殺人民,湘贛邊界遭受嚴重摧殘。楊克敏在不久後寫的一個綜合報告中說:“這個時期要算是邊界極倒黴的時期,割據的區域,隻有井岡一塊地方,寧岡也喪失了,山上是我們的勢力,山下則為敵人的勢力。土豪劣紳乘機報複,殘殺焚燒,逼債收租,一時鬧得烏煙瘴氣。恰恰那時割禾了,我們分了田的地方,到此時農民要收獲的時候,忽然失敗了,分了的田都不能算數,真是無可奈何。當時有一句口號:‘農民分田,地主割穀’,真是太不值得。我們別的軍事上政治上的失敗都不算事,隻有分了田而農民收不到穀,才是真正的大失敗呢!”這次慘痛的教訓,史稱“八月失敗”。
毛澤東率第三十一團第三營日夜兼程南下,於8月23日在湘南、桂東同大隊會合。毛澤東見到軍委書記陳毅時說:“打仗就如下棋,下錯一著馬上就得輸,取得教訓就行了。”第二十八團在受到挫折後,情緒低落,見到毛澤東率隊來接十分高興,有的人說這是“第二次會師”。在桂東縣城舉行前委擴大會議,決定紅四軍主力返回井岡山。
“及時雨”是宋江的綽號。
這個綽號早在元雜劇水滸戲中就出現了。雜劇《還牢末》楔子中,宋江一上場自我介紹說:“有我結義哥哥晁蓋,知我平日度量寬洪,但有不得已的英雄好漢見了我,便助他些錢物,因此天下人都叫我做及時雨宋公明。”
在元雜劇中,宋江的“及時雨”還隻是“助人錢物”的簡單內容,到了《水滸傳》裏,它的內涵豐富多了,小說第十八回《美髯公智穩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介紹:
那押司姓宋名江,表字公明……為人仗義疏財……平生隻好結識江湖好漢:但有人來投奔他的,若高若低,無有不納,便留在莊上館穀,終日追陪,並不厭倦;若要起身,盡力資助。端的是揮霍,視金似土。人問他求錢物,亦不推托。且好做方便,每每排難解紛,隻是周全人性命。如常散施棺材藥餌,濟人貧苦,周人之急,扶人之困。以此山東、河北聞名,都稱他做及時雨,卻把他比作天上下的及時雨一般,能救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