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章 我複亦為(1 / 3)

與此同時,千裏之外,京都太極殿內

元狩帝高坐於龍椅上,大監文泰踏前一步,手揮了下拂塵說道:“有事啟奏,無本退朝”。

太極殿中沉默了稍許,兵部主官吳起跨出一步,向元狩帝恭敬行禮稟道:“臣有本奏”。

“奏來”,大監文泰朗聲說道。

“勃州邊境戰事曠日許久,致使民生凋敝。微臣於半月前收到急報,北部邊防外的犬戎組織了多次的猛烈進攻,且已攻占了懸壁城,似要與我大夏不死不休”,兵部主官吳起雙手向上,隻見其掌心處有一封奏章。

元狩帝眼神無甚波動,右手置於龍椅扶手上,向外輕揮,大監文泰點頭會意,眼神示意殿旁站立如石柱的小太監。

隻見小太監小步快速地向大殿中央走去,低頭恭敬地自吳起手中接過奏章,隨即返身走至禦座階梯下,將奏章呈於大監文泰。

“念”,一聲威嚴低沉的聲音自禦座上傳來。

“喏”,太監文泰低頭領命,展開徐徐念道:“前有北部異族賊心不死,犯上作亂,聖上英明,多次嚴令加強北部邊防。

然,現犬戎大舉來攻,兵鋒四起,勃州百姓惶惶難安,臣有愧於陛下,有愧於朝廷,上不能解朝廷之愁,下不能安黎民之心,慚愧無能、有辱使命。

臣所領兵馬四萬餘人皆被犬戎及其他異族合流重創,戰局一敗塗地,懸壁城已被犬戎占領,臣無法隻得退守至方盤城。

臣心知愧對於大夏,今留得殘命等朝廷來援,待北部平定後,臣定不惜此身,以死撫慰四萬兵甲亡靈。臣懇請陛下聖裁,派賢臣、大將至此,調度軍民。臣周遠平,泣淚叩首”。

念完,大監文泰收起奏章低頭站立在一旁,太極殿內一時落針可聞。

元狩帝對於奏章的內容早已知曉,眼神淡漠地看向太極殿內,右手食指輕敲龍椅扶手。

站在太極殿中央的吳起直麵元狩帝的威壓,腦袋往下更低了點,咽了下唾沫說道:“回稟陛下,議事閣得到的最新消息是犬戎豎起旗號,上書......血債血償”。

吳起的話停頓,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樣。他猶記得元狩五年八月曾有一道聖喻傳至勃州邊境,那便是將懸壁城內的異族全部屠殺掩埋了。

據說屠殺那一日,血霧漫天,幹涸許久的護城河又流動了起來,但流動的卻是腥臭暗紅的血水。

大夏發展三百年,在異族麵前就是一龐然大物,犬戎輕易撼動不得。未成想,犬戎首領義渠卻是個能屈能伸的驍勇之輩,至今蟄伏六年之久,一朝發起進攻便是聯合北部各個狄族,舉多族之力誓與大夏一戰。

“眾愛卿有何見解?”元狩帝見百官一個個低垂著腦袋,開口詢問。

“回稟陛下,臣認為應以大局為重,可派皇族女子嫁予犬戎首領義渠,結兩國之好,促團結和親”,禮部主官林萬成跨出一步,低頭行禮。

和親之舉,自古有之,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一直到本朝上一任帝王。細數下來,幾乎所有的朝代都有和親,盡管緣由各異,但最終的目的均為維護王朝的安定,保障皇權的安穩。

至於被送去和親的女子均出自皇室,而本朝元狩帝尚未有子嗣,故禮部主官林萬成建議從皇族其他旁支中選出。

“回稟陛下,臣附議。今西北三州之地賦稅全免,再調集糧草、征募兵勇,恐百姓難熬這個冬季。鑒於大夏現無力再與犬戎耗下去,不如徐徐圖之,先采取和親政策安撫住犬戎,贏得喘息之機”,戶部主官張立秀跨出一步,行禮附和道。

作為戶部主官,張立秀最了解本朝的民生賦稅情況,若是僅僅犧牲各別女子,換來兩國邊境暫時的和平,那便是一本萬利的好買賣。

見元狩帝喜怒不形於色,眾臣心思各異,等了幾息,禦座上仍舊無絲毫聲音傳來。

吏部主官司馬高出列恭敬說道:“陛下,古人雲,成大事者,為人所以難為。也有言曰: 不可圖虛名而受實禍。今大夏子民剛經曆天災,不可再溺於人禍,臣建議韜光養晦,采取和親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