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高門檻,便有太監抱著他進門,回 頭向兩麵一看,踱著方步,到禦座前,跟著親王們上朝;朝罷送到上書房去上學。到十二歲,有滿文諳達教他讀滿文,十四歲教他學騎射。宮中喚皇子為阿哥,皇子住的地方,稱做阿哥房,又稱青宮。直到父皇駕崩,才得帶著生母妻子出宮去住著。做皇子的,一生和父皇除上朝的時候,隻見得十幾麵,見麵的時候又不得說話。因此,做皇子的和皇帝感情十分冷淡。
道光皇帝改了這些老規矩,常常把皇子召進宮去,帶在身邊一塊兒遊玩。後來皇帝因禦花園太小,便索興帶了禦林軍到木蘭打圍去。道光帝最愛的是四皇子奕濘、六皇子奕訢,此番出巡,便把這兩個皇子帶在身邊。那穆彰阿見皇帝寵愛奕訢勝過奕詝,便暗暗地和奕詝結交,常常送些禮物;又對奕訢說:“皇上是一位聰明英武的聖王,大阿哥須在父皇跟前格外獻些本領,使父皇看了歡喜,那皇帝的位置便穩穩是你的了。”奕訢聽了穆彰阿的話,便整日習練武藝,每到騎射的時候,總是他得的賞賜獨多。道光帝心中漸漸偏愛奕訢,奕詝在一旁冷眼看著,知道父皇獨寵那六皇子;那六皇子得了父皇的寵愛,對著他又做出許多驕傲的樣子來,心中實在有些難受,便和他師傅杜受田來商量。那杜受田是翰林出身,胸中很有計謀,當下便指教他如此這般的法子,奕詝記在肚子裏。隔了幾天,各人帶了兵馬,預備明天打圍去。第二天皇帝出門,身邊有七個皇子跟著,到了西山,大家動起手來。獨有那四皇子奕詝勒住了馬,跟定了父皇不動,便是他手下的兵士們,也各按兵不動。道光帝看了,也十分詫異,便問:“我兒為什麼不打獵去?”
那奕詝在馬上躬身回 答道:“臣子心想,如今時當春令,鳥獸正好孕育,臣子不忍多傷生命,以違天和。且也不忍以弓馬之長與諸弟競爭呢。”奕詝冠冕堂皇地說了這幾句話,倒不覺把個道光帝聽怔了。半晌,歎道:“吾兒真有人君之度!”說著,便傳令收場。那班王爺正殺得起勁,忽然聽說傳旨收場,大家都覺得奇怪,但是皇命不敢不遵,一場掃興,個個掩旗息鼓回 來。這一晚,皇帝回 到寢殿裏,想起日間四皇子的一番說話,覺得仁慈寬大,便打定主意傳位給奕詝,把他的名字暗暗地寫下了。道光帝雖罷了這圍獵的事體,但他因住在行宮裏十分自由,一時裏不想回 京。他這時隻把一個靜妃博爾濟錦氏帶在身旁。那靜妃生著嬌小身材,俊俏麵龐,又是一副伶牙俐齒,終日有說有笑,她陪伴著皇帝,卻也不覺得寂寞。
這一天,皇帝要一個人出去打獵,靜妃說也要去,那五皇子奕誴說也要去。那奕誴是靜妃親生的兒子,自幼長得十分頑皮,隻因他弓馬嫻熟,每逢皇上出去圍獵,總是帶著他去的。
今天他父子夫妻三人,帶了一大隊神機兵去打圍獵,卻十分快樂,那靜妃穿著一身獵裝,愈顯得婀娜之中帶著剛健。皇帝帶著他母子二人在林中亂闖,東奔西跑。皇帝的馬快,早和那班兵士離得遠了,看看身後隻留下幾個貼身太監和禦前侍衛。忽然,一頭小獐兒在皇帝馬前跑過,皇帝抽箭射去,那獐兒帶著箭逃出林子去了。皇帝吩咐眾人站住,他自己匹馬趕出林子去。
四麵一看,不見那獐兒,卻遠遠地看見一株大樹下一個男子在那裏上吊,看他拿帶子在樹枝兒套著一個圈子,把頸子湊上去吊住,兩腳騰空,臨風擺動著。道光帝起了一片憐惜之心,便在箭壺裏抽出一支箭來,颼的一聲射去,不偏不倚地把帶子射斷了。男子落下地來,十分詫異,急向四麵看時,道光帝隱身在樹林裏,他見沒人,便拾起來又要上吊。道光帝拍馬趕去,把他帶子奪下來。這時道光帝穿的是獵裝,那男子說道:“俺活著挨漿受餓,不尋死卻怎麼?”說著大哭起來。道光帝喝住他,製止他不要哭,繼續問他:“你怎麼到這地方來的?”那男子抹淚說道:“俺原是四川人,得了一個小小的功名,進京來考銓選,考了第二名。心想不久便有差使了,便把家眷接到京裏來住著守著。誰知一守三年,那考第三名直至第十名的都得了差使出去了,獨我永得不到差使。住在京裏吃盡當光,老婆替人家縫衣裳,女兒替人家鄉花,賺得幾個工錢過日子。看看實在撐下不去了,便想到部裏去問一個信,卻被那班差役們攔住了,不得進去。是我氣憤極了,打聽得皇上在熱河出巡,便瞞著家裏人悄悄地來這地方尋死。我也不想別的,隻望萬歲爺知道了,可憐我這客地孤魂,便大發慈悲,打發幾個盤纏,使我妻女搬著我的棺材回 四川去。這個恩德,便是我做了鬼也不忘記的。”說著,又撐不住大哭起來。道光帝生長在帝王家,卻想不到世間有如此苦惱的人,便怔怔地看著他哭。那人哭過了,又從身邊掏出一本奏折來交給道光帝。道光帝也不看,便從身邊掏出一個白玉鼻煙壺來,交給這男子,叮囑他道:“你拿這個到吏部大堂去,不怕沒有差使給你。你快離了這地方,這裏是皇家禁地,吃禦林軍捉住了要砍腦袋的呢。”道光帝說著,拍馬轉身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