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原是清漪園的舊址,在京城外西北麵地方,離京城大約二十裏路;背靠著萬壽山,把一??昆明湖圍在園裏,從東角門進去,過仁壽門,殿屋十分高大,便是仁壽殿。進殿門,門裏麵院子中央有一座月台,第一層台上平列著四座大鼎,第二層對安著盤二龍二鳳的銅缸兩座;殿裏麵設著烏木寶座,殿門封鎖著。向西麵走不多幾步路,上麵有一個匾,寫著“水木自親”四個字,西麵便是昆明池,池北麵有一座“樂壽堂”,這一座堂,將來便是皇太後的寢宮。堂前也有一座月台,一旁有一座亭子,蓋造得好似暖房一般,全是玻璃蓋成;亭子裏麵藏著柏樹一株,樣子好似珊瑚一般。
又曲曲折折向西麵走去,經過幾十丈的回 廊,北麵有一座山,山頂上有一座台,名叫國華台。這座台蓋得有幾十丈高,台下有一殿,殿名排雲殿,殿屋九間,十分寬大,太後便在這座殿上坐朝。殿裏麵有一副對聯,上聯寫著:“萬笏晴山朝北極”,下聯寫著“九華仙樂奏南薰”。殿的兩壁造著幾十座什錦櫥,高接棟宇;殿階十四層,月台上平列著銅鼎、鐵鼎各四座,銅龍、銅鳳各兩座。殿後麵有一座佛香閣,幾十級階石上去,從偏門進去,門裏麵一座石牌坊,上麵寫著“暮靄朝嵐常自寫”七個字。又從北麵上去,是一座寶雲閣,蓋成八卦樣子,門欄棟檻都是生鐵鑄成;閣裏麵三座長方桌,也是銅鑄成的。
從寶雲閣向東麵下去,便是太湖假山;山有洞,回 環曲折,好似螞蟻窠。
穿出洞門上去,便到了佛香閣;閣裏麵供著三座金佛,閣子後麵又有一座亭子,稱做眾香界,這地方便是萬壽山的最高處。向南出去有一座門,門上題著“導養正性”四個字,門前一帶短牆,抱住山頂。靠在牆上向南望去,池麵上亭台樓閣,好似盤中盆景,十分清楚;再從石洞向東穿出去,有一座殿,殿上寫著“轉輪藏”三個字,殿旁有幾座八角亭子。轉輪藏原是兩座木製的寶塔。每一座塔有十幾層,每一層上麵都刻著佛像;每一座藏有三丈高,日夜自己轉著不停息的。後來庚子年八國聯軍打進京城,占據了頤和園,這兩座轉輪藏才停止不轉了。
院子裏又有幾座日規,麵上刻著時辰刻數;中央豎一支鋼針,太陽照著,針影指在什麼時刻上,便知道是什麼時候了。從轉輪藏繞出去,便是德暉殿,殿上匾額寫著“敷光榮慶”四個字。這地方已在排雲殿的東麵了,西麵又有一座殿,名聽鸝殿;殿對麵一座戲台,建造得金碧輝煌,便是將來慈禧太後聽戲的地方。東麵沿著山路曲折上去,有一座亭子,匾上寫著:“畫中遊”三字。亭旁有一個石洞,穿出石洞,迎麵便矗著一座石牌坊,上麵刻著“山川映發使人應接不暇”十個字。再上去有一座亭,亭上匾額題著“湖山真意”四個字。這地方將來慈禧太後常常在這裏納涼的。這裏已是萬壽山最高的地方了,向北麵山下一望,見園牆外麵十裏多地方,便是京城裏的大街。
亭上麵又有一亭,上麵題著“智慧海”三字;對麵有三座園門,門上寫著“祗樹林”三個字。樓上麵稍低的地方向東北麵望去,幾裏遠地方,平地上繞著一帶短垣,便是圓明園的廢址。在山頂上東麵走去,一帶都是拿水磨方磚鋪成的大路,那路有幾裏長,山嶺雖有起伏,但這路卻鋪得甚是平坦。路的盡頭有一座亭子,名叫薈亭,從薈亭下山到景福閣,是慈禧太後每天進小米粥的地方。從景福閣出去,走過如意莊、平安室,直到樂農軒;軒的正中安著一張禦座,禦座後麵列著條幾,左麵一張西式搖椅,上麵罩著黃幔。再從樂農軒向東南下去,便是矚新樓、涵遠堂,堂前有一口方池,池水通著山泉,終日水流著,淙淙有聲。這地方很像是從前西太後做妃子的時候住的桐蔭深處,曲欄畫楹,備極清幽;池旁有一座和春堂,堂畔有一座橋,名叫知魚橋,橋的四麵都造著亭台。過知魚橋又是一座院落,南北對列著四五間房屋:南麵的屋子裏藏著一隻龍舟,北麵的屋子裏藏著一部《圖書集成》。又向西麵過去,便是德和園;園中央蓋著一座殿宇,名頤樂殿,殿前造著一座大戲台,台共高三層,從最高一層望去,便見玉蘭堂。這地方便是將來光緒皇帝的寢宮。殿前兩邊各有廂房十一間,每間用木板隔開,便是賞王公大臣聽戲的地方。從南麵走去,便是昆明湖,沿著東牆走兩裏路遠近,到了宮門口,門左麵立著一座石牌,名叫“織女石”,有四五尺高,是甲申年立的;右麵臥著一頭銅牛,約四五尺長,名“牽牛”。對宮門造著一座白石河埠,是遊昆明湖上船的地方。沿昆明湖向西走去,有一座十七環洞的長橋。過橋向北行,便到龍王廟;廟門外東西南三麵都立著石牌坊。廟後便是涵虛堂,堂後麵便是昆明湖,對湖西麵便是玉泉山。頤和園的風景大概是這樣子的。園子裏麵有電燈廠,有鐵路,有汽船;每一處都有總辦幫辦委員幾十個人,一大半都是滿人。後來皇太後帶著光緒皇帝皇後進園去住,隻是夥食開支每天要用到一萬二千塊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