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經驗能夠提供智慧,也會禁錮思想(1 / 1)

不能否定,

經驗是前人智慧的精華,

是前人為我們留下的寶貴財富,

但是古人有句話說得很好,

“盡信書不如無書”,

經驗和智慧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盡信經驗,

我們就可能會被經驗禁錮住思想。

我們知道經驗是死的,人是活的。做同樣一件事,由於環境以及時機的改變,上次的經驗可能這次不能用,或者是不能全用。憑經驗和感覺做事,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有位心理學家說:我們之所以會麻痹,是因為我們習慣於依賴感覺。

從前,有個商人在鎮上買了很多鹽。他把鹽裝進袋子裏,然後讓驢子駝上。商人急於趕路,於是不停地催促著驢子。可能是鹽袋太重,驢子走得很不情願。後來走到了一條河邊。在渡河時,驢子東倒西歪地跌到了河裏。鹽袋裏的鹽被水溶掉了一部分。

商人發著牢騷,直罵“蠢驢”。可是驢子卻因此而高興,因為感覺背上輕鬆多了。“嗯!下次就可以照這樣來減輕重量了。”驢子嚐到甜頭,沾沾自喜。第二天,商人又帶著驢子到鎮上去。這一次買的不是鹽,而是棉花。棉花在驢背上堆得像座小山。

“走吧!回家!今天的行李體積雖大,可是並不重。”商人對驢子說,並拉動了韁繩。驢子卻裝出一副很重的樣子,慢吞吞地走著。不久又來到河邊,驢子想到昨天的好主意。於是,驢子又在昨天的地方故意跌倒。“順利極啦!”驢子心想著。可就在驢子想站起來時,卻怎麼也站不起來,因為棉花浸水之後,重量成倍增加。驢子使盡全身力氣,險些被淹死。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不難明白一個道理:經驗不是什麼時候都能靠得住的。我們隻有在吸取原有經驗的基礎上,獲得更多的智慧,用這些智慧來指導我們的創造性思維,我們才可以突破禁錮思維的樊籬,才能想出眾人所想不出的妙招,才能做到出奇製勝。隻有用創造性思維來考慮事情,我們才能夠暢想一切事物,才能在前人智慧的基礎上超越前人,從而做一個開辟者,而非一個沿著別人開創的道路趕路的人。

兩個青年一同開山,一個把石塊兒砸成石子運到建築工地賣給建房子的人,因為在他看來,人們通常都會把石頭砸成石子建房子;而另外一個則發現這裏的石頭總是奇形怪狀的,於是將未切割的大石頭運到碼頭,賣給各地的花鳥商人。三年後,賣怪石的青年成了村裏第一個蓋起瓦房的人。

後來,政府下令禁止開山。大家出於常識認為這裏的土質適合種梨樹,於是人們開始在山上種梨樹。到了秋天,漫山遍野的果實招來了八方商客。他們把堆積如山的梨子成筐成筐地運往北京、上海,然後再發往韓國和日本。就在村上的人為梨給他們帶來的小康日子歡呼雀躍時,曾賣過怪石的人做出了驚人的決定:賣掉果樹,開始種柳。因為他發現,再種梨樹,梨的價錢就會下跌,相反來這兒的客商更愁的是買不到盛梨的筐,果然他的柳筐供不應求。五年後,他成為第一個在城裏買房的人。

再後來,政府在山邊修了一條鐵路,整個小村也對外開放,就在一些村民開始集資辦廠的時候,賣怪石的人在自己的地裏頭砌了一道三米高百米長的牆。這道牆麵向鐵路,背依翠柳,兩旁是一望無際的萬畝梨園。每年春天坐火車經過這裏的人,在欣賞盛開的梨花時,會醒目地看到四個大字:百事可樂。據說這是六百裏山川中唯一的一個廣告,而他僅憑這道牆,每年又有四萬元的額外收入。

看過這個人的經曆,我們是不是應該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僅僅一念之差而結果卻相差萬裏?雖然依照前人的經驗做事我們可以少走彎路,可是直路上的人太多了,一定會擁擠不堪;我們隻有避開現有經驗用創新的眼光看問題,才能另辟蹊徑,獨占製高點。經驗是會過時的,永遠不會過時的是創造性思維以及靈活多變的方式方法。隻有通過對經驗的靈活應用,才能使經驗這把“雙刃劍”在我們成功的道路上發揮出正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