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8章 每天改進一點策略創意(1)(1 / 3)

動力與阻力調節法

由於動力總是積極的、主動的,阻力總是消極的、被動的,因此,人們形成了一種常規的解決問題的模式:總想用增大動力來克服阻力,實際上這也是一種思維障礙。

分析阻力的積極和消極麵,運用適當的方式將其積極的一麵表現出來,使其戰勝消極麵。

不改變動力,用減小阻力或將阻力變成解決問題的動力,也是一種創意解決問題的方式。

(一)減小阻力法

牛頓力學第二定律的數學表達式為:

F-f=ma

其意義是,動力減去阻力等於運動量的增量。其實,這個公式反映了生活中的一個普遍規律。即事物要想運動、發展,問題要想得以解決,都要處理好動力與阻力的關係問題。

按這一解題模式,為了完成一個目標,阻力越大,使用的動力也就越大。如要想移動室內一張很大的桌子,一個人如果抬不動,人們就可能會想到去找更多的人來搬;更多的人如果還是抬不動,就要使用動力機器,以克服桌子的阻力(慣性)。

那麼,這種常規的解題模式是否是唯一的和最有效的呢?當然不是。創意解決問題就是想找到一種打破這一常規的模式。從牛頓力學第二定律的公式可以看出,如果不改變動力,僅僅是減小阻力,同樣也可以取得足夠大的運動增量。由於增大動力往往要花很大的氣力,可能會帶來人力、物力及規模的增大,因此相對來講,減小阻力所付出的代價可能買小得多。前一種思維方式可以稱為剛性思維,而後者則稱為柔性思維。

如果同樣還是移動一張大桌子,用減小阻力的解題方式,就不需要增加更多的人,隻要一個人就夠了。怎麼移呢?可以在地麵上放些滑石粉或潤滑劑,或者放一排小圓木,桌子在上麵就很容易滑動了,無論滑動還是滾動,由於阻力大為減少,這樣,一個人就可以推動桌子了。此外,如果允許,還可以將大桌子拆開,化整為零,搬到新地方後再安裝上。上述這些辦法都沒有增大動力,隻是從減小阻力的角度出發來達到解題的目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空軍改進了原來的殲擊機,大大增大了新式飛機的速度。蘇聯紅軍為對付這種飛機,也加緊研製新型的戰鬥機,這個任務落在了著名飛機設計師雅可夫列夫的肩上。他首先從原來的雅克型飛機入手,企圖對它進行改進,以提高速度。按照一般的做法,這就需要改用更大功率的航空發動機。但是,這樣不僅會提高成本,而且會增加飛機的總重量,同時,機翼的麵積也得增大,會使阻力變大,反過來會妨礙飛行速度。

怎麼辦呢?雅可夫列夫經過幾天的思考,終於想出了一個辦法,即以減小阻力的方式成功地解決了問題。他首先設法減輕飛機的重量和減小機翼的麵積。由於減少了阻力,即使利用原有發動機,飛行速度也有了明顯的提高。速度提高了,又增大了機翼的升力,也提高了飛機的載重能力,有利於增強武器火力和增大航程。這樣,蘇聯的飛機製造廠就在不使用新型發動機和基礎上不改變生產流水線的情況下生產出了大批新型戰鬥機,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利用減小阻力的方法時,首先應從多角度來認清阻力。有時一個事物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多方麵的阻力,隻有全部認清它們,才會知道從什麼方麵消除或減少它們。其次,還要善於分析阻力,將一種阻力轉化為另外的阻力,從而找出克服這種阻力的辦法。

韓國的李昌鎬是世界圍棋界的頂尖好手。專家們認為,他下棋的特點和製勝武器是“幾無破綻”。他本人所追求的境界正是不增大動力而減少阻力(即失誤)。他說:“棋局如人生,下棋時,布局越華麗,就容易遭到對手攻擊,生活中,少犯錯誤的人,要比華而不實的人更容易成功。”

李昌鎬的“減小阻力”思路是,不求銳利進攻,隻求自己絕不犯錯誤,隻等待他的對手犯錯誤,一旦他發現這一苗頭,就抓住不放,置對手於死地。正如《孫子兵法》所言:“先為己之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

(二)變阻力為動力法

減小阻力法本身也有不足,因為阻力小了,動力並未增大,另外,阻力減小並不等於阻力消失,剩下的阻力仍要與動力抗衡,阻礙某種設想的實現。如果我們再進一步解放思想,不僅盡可能將阻力消除,而且還將其變為解決問題的動力,這樣一來,按牛頓力學第二定律的公式,阻力已不再是負值,而是取正值,成為動力的合力。兩者加在一起,當然會使物體的運動量產生大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