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移動一張大桌子,如果我們有可能將地麵傾斜,這時,桌子就會自動向傾斜處滑動,阻力則變成了動力。當然,在室內地麵是不易傾斜的,但是可以這樣設想:“變阻力為動力”還表示將阻力這一“壞事”變為“好事”看待。對移桌子的問題,可以這樣設想,為什麼偏要移桌子呢?桌子不動可能是件好事。或者可以調換一下,把室內別的東西移到桌子旁邊,是否會產生比移動桌子更好的效果呢?
1936年,日本帝國主義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蔣介石堅持不抵抗政策,繼續進行內戰,並調張學良、楊虎城將軍到陝甘寧地區進攻中國工農紅軍。當時,紅軍麵臨的形勢是:自身力量有限,既要對外抗日,又要對內掃清阻礙抗日的力量。這時,從創意解題角度看,增加動力(即增加自身實力)或減小阻力(即保證國民黨不打內戰)都不是解決問題的上策,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國民黨與共產黨合作,不僅不打內戰,而且團結起來一致對外,化阻力為動力。後來,由於受中國共產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及人民抗日運動的影響,張學良與楊虎城將軍發動了著名的“西安事變”,中國共產黨利用“西安事變”的機會和平解決了這一事件,推動了國共兩黨再次合作。這正是化阻力為動力的典範。
中國古代也有許多這樣的案例。吳越同舟之計,是孫子首先提出來的。他說:“夫吳人與越人相惡也。當其同舟而濟遇風,其相救也如左右手。”蘇秦的合縱謀略,用的就是吳越同舟之計。他分別對燕王、魏王、趙王、韓王、齊王和楚王所下的說辭都貫穿了這個意思:我們都在一條船上,我們都遇到了秦國這陣狂風,我們若不團結起來,不同舟共濟,秦國的狂風就會把船吹翻,我們都得完蛋。於是,阻力化為了動力。
變阻力為動力的解題方法應用得相當普遍。生產上的廢物利用,軍事上的“將計就計”,日常生活中的缺點逆用等都屬於此類方法。
有這樣一個問題:怎樣讓貓吃辣椒?
按照常規的增大動力的辦法,可以讓幾個人強製性地把貓按住,向它嘴裏將辣椒硬塞進去;按照減小阻力法,可以讓貓連餓3天,再將辣椒藏在好吃的食物中,貓就會很聽話地將藏有辣椒的食物吃進肚子裏,這時,即使它知道已吃到辣椒也遲了。如果想得再巧妙一點,將辣椒綁在貓的尾巴根上,由於辣椒會刺激貓的屁股,所以,貓會心甘情願、自覺自願地回頭將辣椒咬掉。這就是將阻力變為動力的方法。
運用這種方法的關鍵是要對阻力有清楚的認識,分析它積極的一麵和消極的一麵,通過適當的方式,將其積極的一麵表現出來,從而戰勝消極的一麵,成為推動事物向前發展的動力。
(三)借用外力法
借用外力法是指在不增大自身的力量以及阻力不變的前提下借助外部力量,以增加動力來創意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借者,借用、利用也。借力法之“力”,泛指人力、物力、財力、名聲、聲勢等。大家都聽說過青蛙和老虎賽跑的故事,青蛙跑不快,這是它的短處。可它卻敢和跑得飛快的老虎賽跑,它用的是智慧。那就是借助老虎的尾巴,當老虎狂奔的時候,青蛙坐在它的尾巴上享清福,就在它跑到目的地前的一刹那,青蛙跳到老虎前頭,輕而易舉地拿了冠軍。
先秦時期著名思想家荀子,在《勸學》這篇臉炙人口的文章中有過這樣的論述:“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裏;假舟揖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荀子的論述生動形象,寓意深遠地揭示出借助外力的作用。
宋代名將種師道做縣令時,想修繕山上的一座破廟。有根巨梁十分沉重,光靠工匠們無法挪到山上。按常規做法,縣令可以下一道命令,讓老百姓幫助搬運。但種師道沒有利用權力,而是想出了一個辦法:他讓身高體壯的衙役扮成摔跤手,從鬧市中穿過,聲稱要到山上廟裏進行摔跤比賽。他自己也跟在“摔跤手”們的後麵。縣太爺都跟去看,比賽一定精彩,很多百姓也跟到了山下。種師道要摔跤手先把大梁扛上山,他們當然扛不動。眾人為了盡快看到比賽,爭先恐後地幫他們抬,大梁就這樣上了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