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巴達克卻帶著主力部隊,在懸崖峭壁處,攀著葡萄蔓爬下了山,迂回到敵後,向克勞狄發起攻擊。這時,羅馬軍隊腹背受敵,全軍大亂。克勞狄帶著殘軍狼狽逃竄。斯巴達克率領起義軍乘勝追擊,一舉攻占了坎佩尼亞。經過幾次戰役,斯巴達克的隊伍已擴大到12萬人,占領了古羅馬南部的大部分地區。
(三)迂回發展
要達到一種目標,總想沿著筆直的路線走是不現實的。有時需要迂回發展。日本企業管理專家村山率先生在談到經營中的曲與直關係時,曾以中國工農紅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為例,說明沒有艱苦的迂回,就沒有日後的發展和強大。每個經營者都應看到,直中有曲,曲中有直,本來想走捷徑,卻往往會誤入絕境,而苦心探索出的彎路則可能會使人領先到達。
圖德拉原是委內瑞拉一位自學成才的工程師,他想做石油生意,可他既無石油界的老關係,又無雄厚的資金。於是,他采取了迂回的辦法。他先從一位朋友處打聽到阿根廷需要購買2000萬美元的丁烷,並且又知道阿根廷的牛肉過剩。接著,他飛到西班牙,那裏的造船廠正為沒有人訂貨而發愁。他告訴西班牙人:“如果你們向我買2000萬美元的牛肉,我就在你們造船廠訂購一艘造價2000萬美元的超級油輪。”西班牙人愉快地接受了他的建議。這樣,他就把阿根廷的牛肉轉手賣給了西班牙。此後,圖德拉又找到一家石油公司,以購買對方2000萬美元的丁烷為交換條件,讓石油公司租用他在西班牙建造的超級油輪。就這樣,圖德拉憑著迂回的藝術,單槍匹馬殺入了石油海運行列,開始了前途遠大的經營。
美國有個經營百年不衰的食品公司,以綽號“番茄醬大王”聞名於世界。它的經營很有特點,它在準備選用某地區的番茄做原料之前,都要首先派專人去調查當地的氣候、土壤、水質;在與農場簽訂完合同後,還要具體指導選種、育秧、栽培、除蟲。對於食品公司來說,管這麼多份外事未免顯得多餘。其實,正因為它采取了這樣的措施,占領了優良的原料供應基地,才保障了原料質量的可靠與穩定,最終產品質量才有保證,為銷售活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四)以靜求動
靜表示待時,即等待時機。動則表示趁機行動,即當機會到來後,馬上采取行動。事情很急時,偏偏要采取不急的辦法去處理,這樣一來,就可以使最初不具備的條件具備了,不成熟的時機變得成熟了。謀略中的乘便、趁亂、乘危法等,都是待時與趁機的結合。
《呂氏春秋》中有一句話:“聖人之行事,似緩而急,似遲而速,以待時。”意思是說,聰明的人在時機不成熟的時候要等待時機。從表麵上看,這似乎是緩慢和遲延的,而實際上則是最快的。因為時機未到,隨意妄行,勢必吃虧上當,大大延緩了事業的進程,欲速則不達。
春秋時期,魯國有一個名叫曹劌的人,很懂得待時的道理。有一年,齊國發兵攻打魯國,兩軍在長勺交戰。魯軍在曹劌的指揮下按兵不動,以逸待勞;齊軍擂過三通鼓,發起了三次衝鋒,魯軍均不為所動。
齊軍見魯軍沒有動靜,以為魯軍膽怯了,不敢出戰,就鬆懈下來。這時,曹劌突然命令魯軍衝殺過去,齊軍抵擋不住,紛紛潰逃。
魯軍大勝後,魯國國王問曹劌為什麼最初按兵不動,曹劌說:“齊強魯弱,齊軍剛剛出擊,士氣正盛。斷不可與之正麵交戰。第一通鼓,士氣最足;但擂第二通鼓時,士氣就開始下降;第三通鼓過後,土氣就沒有了。我們按兵不動養著士氣,他們的士氣消耗盡了,我再擊鼓進軍,我方士氣正旺,所以能戰勝他。”
曹劌不愧為能夠等待時機的人物。
由此可見,有了問題,馬上就解決未必是好事,待時,不僅可以自己有時間尋找機會,也會使對方在時間流逝中失去機會。
19世紀初,在法軍兵臨莫斯科城下時,俄皇啟用了庫圖佐夫為大將與以拿破侖為首的法軍決戰。庫圖佐夫製定了疲敵、累敵,待時機成熟後才出兵的計劃。他放棄了一些城市,慢慢退卻,用拖延時間的辦法來拖垮法軍。一直把法軍拖進了俄國可怕的冬天,拖進了零下50多度的嚴寒。這期間,庫圖佐夫組建了大批後備部隊,他見反攻時機成熟,立刻發起了迅猛的進攻,一舉消滅了幾十萬法國大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