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證明,老秀才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
以迂為直法
直徑近,曲路遠,誰也不願意舍近求遠,但“欲速則不達”。舍遠求近的思維方式會使人形成常規性的解決問題的模式。有時,許多問題有意識地繞一下彎道,或以遠為近,或以迂為直,或以靜求動,將會萌發出創意的突破。
(一)圍魏救趙
“迂”表示曲折、繞彎兒;“直”表示直線、直接,在這裏表示直截了當和常規方式。以迂為直法是指用曲折或繞彎兒的方式來創意地解決問題的一類方法。
直徑近,曲路遠,這是普通常識。走路時,誰會願意繞彎道,舍近求遠呢?這種判斷使人形成了常規性解決問題的方式。即直來直去,避免繞彎子。然而,許多問題用直接的方式是難以解決的,即使可以解決也不一定是最佳方案。
戰國時,有一個著名的戰例叫“圍魏救趙”。公元前354年,魏國軍隊在大將龐涓的帶領下,圍困了趙國都城邯鄲。次年,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威王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率兵救趙。按常規,齊國軍隊應日夜兼程,趕到邯鄲與魏軍交戰。然而,軍師孫臏卻用了“繞彎兒”的辦法,舍近求遠,率齊軍趕到魏國的都城大梁(今開封)。由於城內兵力很少,難以守住。遠在前線的魏軍聞訊,急忙放棄趙國,回救大梁。孫臏又在桂陵設下埋伏,大敗魏軍。趙國自然得救了。
一般來說,人們無論從事何種活動,都是為了達到某一目的,並要付出一定的代價。在活動中,人們常常會受到各種因素的製約,以致欲速則不達。正如常言所說,“性急難吃熱燒餅”。買東西時,假若顧客為了買到物美價廉的貨物而表現出買貨心切的態度,商家說不定就會乘機抬高價格;相反,如果顧客裝出漫不經心的樣子,商家為了買賣成交,則會報出較低價格,這就是以迂為直法的最簡單道理。
高明的謀略家要達到政治、軍事或外交上的目的,常常采用以迂為直的韜略。欲其東,先其西;欲求速,先圖緩。從表麵上看,這樣的行動與既定目標遠了,其實則是走了直路。
(二)以遠為近
遠和近,也是事物相反的兩個方麵。舍近求遠盡管不符合常規,有時卻可以創意地解決問題。
在三國末期,魏軍分兵三路攻打蜀國,鎮西將軍鍾會率魏軍主力從正麵進攻漢中,企圖一舉奪取劍閣。蜀將薑維率主力憑險抗擊,使鍾會的隊伍受阻於劍閣而不能前進。如何解決這種久攻不破的難題呢?
魏將鄧艾提出了一個主意,他讓魏軍攻取通往蜀地涪關的一條遙遠的陰平路,以調動劍閣蜀軍;如果劍閣守軍仍不動,便直搗成都。嚴冬季節,鄧艾率兵在荒蕪人煙的陰平小路上行軍700裏,鑿山開道,披荊斬棘,陸續攻占了江帕、涪關和綿竹。蜀後主劉禪聽說此事後,隻好奉上玉鑾投降。鄧艾以其智勇,采取了以遠為近的策略,建立了滅蜀奇功。
在軍事上,有時還要采取“遠而示近”或“近而示遠”的辦法。在具體運用上,如果是遠渡擊敵,就把“遠”作為主攻點,把“近”作為助攻點,做出假裝近攻的樣子來吸引敵人兵力,然後乘其遠處空虛之隙悄悄去攻擊。反過來,也有把“近”作為主攻點,做出假裝遠攻的樣子,然後抓住對方近處的空隙之處進攻。
還有一個“以遠為近”的經典例子:
公元前年,古羅馬爆發了著名的斯巴達克領導的奴隸大起義。斯巴達克率領奴隸角鬥士衝出卡普亞角鬥士訓練營後,占據了維蘇威火山。
羅馬當局派行政長官克勞狄率領軍隊去鎮壓。他們封鎖了所有的路口通道。在山上,沒有糧食、沒有水,起義軍麵臨著嚴重的威脅。為了衝出包圍,斯巴達克命令一部分起義軍在主要路口虛張聲勢,大喊大叫,造成要在這兒衝出去的架勢。起義軍的石塊,雨點般地飛下去,呐喊聲響徹了山穀。克勞狄慌忙把部隊調集在這裏,準備迎戰起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