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7章 創意成敗:成與敗都是一種收益(2)(1 / 3)

有些創意單從思維的角度來看,確實很巧妙,而且大多數人都會預測它肯定能成功。但是,有些創意的實施結果令人遺憾,它並沒有成功,甚至失敗得一塌糊塗。認真反思一下,實施後的失敗並不一定能夠證明那項創意本來就不好,對此不應該有“成者為王敗者寇”的想法。因為一項創意的失敗原因是多方麵的,有時是創意本身的問題,有時是實施方案問題,有時是實施人員的問題,還有時是時機或場合的選擇問題,等等。

所以,同一項創意,由不同人員實施,或者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地點實施,則實施結果有可能大相徑庭。退一步說,即便某項創意本身有問題,我們也可以通過這項創意的失敗吸取教訓,爭取在以後的創意策劃中避免同樣的錯誤,設想出更可行的新創意。

“殺人蜂”是一種原產於非洲的蜜蜂。這種蜜蜂的體型強壯,適應能力強,富於攻擊性。它們喜歡成群結隊地攻擊同一個目標,能夠螫死動物,沒有保護的人遇到它們也會有生命危險,因而被當地人稱為“殺人蜂”。殺人蜂不知何時被人帶到了巴西,後來逐漸從南往北繁殖發展,一直來到了南美洲北邊的法屬圭亞那地區。在20世紀70年代後期,一些美國的報刊為了吸引讀者,曾經撰文煞有介事地驚呼:“殺人蜂正在向北進軍!”“殺人蜂席卷得克薩斯!”等。所以,這種蜜蜂對於大部分美國人來說並不陌生。

1977年夏天,有一位名叫艾迪的自由撰稿人,來到法屬圭亞那,想尋找寫作的題材。他住在一位養蜂人的家中。有一天,艾迪發現,殺人蜂的蜂蜜外表看來很稀,但吃起來味道很甜。艾迪猛然間想到了一個絕妙的創意:“殺人蜂蜂蜜!是聖誕節、情人節和慶賀生日時的最佳禮品。如果經營這項新事業,肯定能夠成功!”他一時很激動,感到自己“就像看到了蘋果從樹上掉下來的牛頓一樣”!

艾迪回到美國,馬上著手策劃自己的新事業,但是一開始就遇到了幾乎無法克服的困難。他想找幾位朋友合作,但是,大家都持觀望態度,不肯貿然加入。艾迪便決定自己單幹,他首先加入了巴西—美國友誼協會,以便獲得有關資料;同時打電話到巴西的幾家蜂蜜公司,洽購殺人蜂蜂蜜。又聘請一位藝術家,設計了裝蜜的小瓶子。

不久,艾迪找到了一位做過生意的合夥人。那位合夥人坐飛機到巴西,購進了1噸殺人蜂蜂蜜,通過輪船運到美國,又用卡車運到他們的公司所在地。有了蜂蜜,他們更加忙碌起來。但是,所耗費的成本也在節節上升,因為每件事都要從頭做起,非得花錢不可。他們購買了6000多個瓶子,以及瓶蓋、標簽、說明書和漂亮的四色紙箱,並且需要雇請許多人來幫忙。這樣,他們要支付的各項費用包括設計費、印刷費、律師費、技術顧問費,還有裝瓶工和搬運工的工資,等等。

當裝瓶工作完畢,最後結算出總成本時,他們大吃一驚:1小瓶殺人蜂蜂蜜,光成本就超過了1美元,還不包括公司開辦所花費的各項費用。在這種成本下銷售,要想達到損益平衡點(既不賺也不賠),他們除了銷掉現有的全部存貨之外,還要再銷掉6000多瓶。如果想賺到他們理想中的100萬美元,那就必須還要銷售130萬瓶。這可不是一個小數字,要達到如此的銷量,就一定要有一個龐大的銷售網,還要趕上聖誕節的旺季。可惜,他們既沒有銷售網,也錯過了旺季。

然而,此刻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他們隻有背水一戰。艾迪把希望寄托在情人節上。在節日期間,他們穿上養蜂人的衣服,站在大商場門前,親自上陣促銷,向來往的人群贈送塗有殺人蜂蜂蜜的小餅幹。但是,這樣做收效並不明顯,實際銷量與他們的期望值相差太遠。

情人節無聲無息地過去了,艾迪他們隻好盼望著下一個聖誕節。他們不懈地做了許多努力,比如,參加新產品展覽會,組織銷售代理人,到全國各地作宣傳,等等。然而,一切努力都無濟於事,沒有人再去注意“殺人蜂蜂蜜”。艾迪終於灰心喪氣,他解散了公司,償清了債務,自己又重新操起筆,成為報刊的自由撰稿人,並準備寫一本關於企業經營方麵的書。

“殺人蜂蜂蜜”的創意失敗了,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麵的。首先,艾迪過低地估計了成本,而又過高地估計了市場的需求。對於沒有企業經營經驗的人來說,低估成本是常見的現象;而高估需求則與他們的推銷不力有關。消費者的有些需求是潛在的,可以由廠商激發出來,但是,激發需求的範圍和力度必須足夠強大,才能產生預期的效果。當創意實施以後,艾迪最大的弱點,就是缺少一種非成功不可的內在欲望。他沒有像許多企業家那樣,每天拚命工作12小時,周末也不休息,而且他也沒有“與企業共存亡”的意誌,他隻打算“輕輕鬆鬆賺大錢”,這顯然是一種童話。

客觀地說,“殺人蜂蜂蜜”是一個比較好的創意,並非沒有大獲成功的可能性——如果能夠由一群經驗豐富的經營行家進行精心謀劃、精心操作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