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寸寸山河寸寸金
興許是張學良的風流倜儻給他人留下的印象太深,以至於這樣一首詩隨著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流傳開來:
趙四風流朱五狂,翩翩胡蝶最當行;溫柔鄉是英雄塚,哪管東師入沈陽。
告急軍書夜半來,開場弦管又相催;沈陽已陷休回顧,更抱阿嬌舞幾回。
這首詩是馬君武先生題為《哀沈陽》的感事之作。說的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突然襲擊沈陽,借機侵略東北。而張學良此時仍然在北平療養,依然過著歌舞升平、燈紅酒綠的生活。
但實際上,張學良一生都沒有跟胡蝶見過麵,而“九·一八”事變發生時,張學良雖然在北平,但是做出“不抵抗”的決定,是經過周密的分析。
早在1930年9月20日,張學良接受蔣介石的邀請,入關武裝“調停”中原大戰。此次入關之東北軍實力充實,可謂陣容空前。每個旅由3個團組成,旅直轄騎兵、衛隊、通信、重迫擊炮等4個連,每團3500人,每旅1萬數千人。而關內各軍每旅的人數大都隻相當於東北軍的一個團。入關的東北軍不但軍容整齊,武器也最為先進,衛隊使用的是清一色的手提機關槍,普通戰鬥部隊士兵則一律為歐戰後德國造新式79步槍。這樣的軍隊,這樣的裝備,這樣的戰鬥實力,不僅讓關內諸軍膽寒,就是日本人也不敢小視。
1931年4月1日,按照蔣介石的要求,張學良坐鎮北平,主持陸海空軍副司令行營。初到北平時,張學良並不放心東北。他原想用2/3時間駐沈陽,其餘1/3時間駐平津。然而,日本人卻收買了“倒戈將軍”石友三,利用動亂將張學良留在了北平,讓東北軍的精銳遠離沈陽。
石友三是當時一個臭名昭著的草根司令。自1926年至1931年止,前後5年時間便演出了6次倒戈,倒馮投閻、倒閻投馮、倒馮投蔣、倒蔣投馮、倒馮投張、倒張投閻。中原大戰期間,石友三也是地方軍閥中實力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個,擁兵6萬餘,編為6個師,雄踞平漢路中段,橫跨冀豫兩省,駐地為順德、沙河、邯鄲、磁縣、彰德一帶。
1931年7月,日本高級特務土肥原賢二親自策劃,派人用三十根金條買通了石友三,使石友三叛離張學良,轉投閻錫山,在北京附近挑釁。
果然,張學良按捺不住了。從1931年7月10日至7月22日,張學良陸續從東北調進11.5萬人進駐平津,加上之前跟隨張學良入關的部隊共計13萬人,對石友三的部隊形成泰山壓頂之勢。
這13萬精銳之師進關,日我雙方的兵力對比就發生了變化:日本人當時在東北有26882人精銳部隊。而東北軍留在關外的包括非戰鬥人員隻剩下19萬人,還都是未經過張學良整編的,是控製在張作霖拜把子兄弟手中的一些烏合之眾,其戰鬥力可想而知。可以說還沒開戰,勝負已定。
而張學良也錯誤估計了日軍的企圖。他以為日軍不可能有侵吞東北的膽量和實力,隻不過是尋事而已。為了保存實力,不擴大事態,他做出了“不抵抗”的命令。但誰知,日本人具有極大的狡猾和野心。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沈陽全城占領,東北軍撤向錦州。此後,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繼續執行蔣介石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占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
日軍奪取了熱河後,繼續向華北進軍,威逼平、津,這就更加激起全國人民的憤慨,人們對張學良也更加不能原諒了,認為他先失東北,又丟掉熱河,是置國難家仇於不顧。張學良思前想後,采取了引咎辭職的辦法作為回答。他在給南京政府的電報中說:
“自東北淪陷,效命行間,原冀戴罪圖功,勉求自贖,詎料熱河之戰,未逾旬日,失地千裏……戾愆叢集,百喙莫辭……”
張學良和蔣介石在進行了一場會談之後,決心下野後開始旅歐之行。1932年4月11日,在夫人於鳳至、趙四小姐、兒子閭珣、閭玗、女兒閭瑛,顧問端納、副官譚海等人的陪同下,張學良前往意大利。此時的張學良急於尋找一條東山再起的自強振興之路,在這種心態的促使下,使他將赴歐考察的第一站選在了意大利。
旅行歐洲的日子讓張學良既輕鬆,又沉重。輕鬆的是有家人的相伴,尤其是於鳳至和趙四小姐的左右環伺讓他頗為自得愜意,沉重的是父仇未報,國恥待雪,他卻不能有所作為,總有一種不得誌的抑鬱之情。
1933年7月11日,宋子文出席國聯於巴黎舉行的會議後回國途經意大利,張學良向宋子文提出想早日回國,共赴國難。宋子文回答:“蔣先生希望你多在外國考察一段時間,現在還沒有適當的職位可以給你,你應當安下心來,以待機會。尤其是你必須得到蔣先生的召喚後,才可成行。”宋子文的話讓張學良心灰意冷,報國無門,歸國無期,讓他無限傷感。
1933年11月,李濟深與蔡廷鍇等率領第十九路軍發動了福建事變,成立了“中華人民革命政府”,提出“抗日反蔣”的口號,並與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訂立了《抗日反蔣協定》。政權受到威脅的蔣介石想調東北軍去福建打第十九路軍,可是東北軍拒不從命。
蔣介石幾次大難臨頭,都是張學良幫他解的圍。這一次也不例外,危難之時,蔣介石又想起了被他趕出國門的張學良。
一周後,張學良結束了8個月零17天的考察生活,從威尼斯起程回國。蔣介石仍舊任命他為東北軍統帥,擔任豫鄂皖剿匪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責。隨著中共移軍西北,他又被任命為西北剿匪副總司令代行總司令職責。中共到達陝北之後,全部武裝力量全湊起來也隻是二萬多人,但他的東北軍竟剿滅不了,連續地吃了敗仗。勞山、榆林橋、直羅鎮三次戰役打下來,在兩個多月折損了將近三個師的兵力。
1935年11月,紅軍在榆林橋圍殲619團,生擒張學良的愛將高福源。後來經過彭德懷等紅軍將領的親自教育,高福源接受了紅軍的抗日統一戰線政策,並表示願意回東北軍做張學良的思想工作。
1936年初,高福源前往西安,向張學良說明中共的主張和政策。從此中共和張學良之間終於直接牽上了線、搭上了橋。1936年1月25日,毛澤東等20名紅軍將領聯名發表了《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將士書》,公開表示願意與任何抗日武裝隊伍聯合起來,組織國防政府與抗日聯軍。張學良看後,喜出望外地說:“原認為非統一不能抗日,現在看來,則是非抗日不能統一。”
1936年2月下旬,東北軍王以哲率第67軍最先和紅軍簽訂了口頭停戰、通商協定。此後,東北軍劉多荃部、白鳳翔部等部隊也紛紛和紅軍簽訂類似協定。東北軍受命進攻紅軍時,朝天放槍,以應付蔣介石。這是蔣介石始料未及的。
針對中共的反蔣立場,張學良也坦誠地告訴周恩來,在國民黨中,他隻佩服蔣介石“尚有民族情緒,領導大得力”,並建議中共放棄“反蔣”口號,把蔣介石也包括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之內。直到8月15日,根據共產國際的指示,中共才正式決定放棄“反蔣抗日”的方針,采取了“逼蔣抗日”的方針。
從10月到12月初,張學良對蔣介石發動了一輪又一輪的勸諫運動,要求蔣放棄內戰立場。但是,蔣介石濫用了張學良對他的忠誠,對張學良大加責罵,甚至準備將張學良的東北軍調出西北,終於將張學良逼上了絕路。
2.一片冰心在玉壺
1936年12月11日,張學良走進趙四的房間,麵容嚴肅地說:“綺霞,現在我要做一件重要的大事。為安全起見,希望你和閭琳盡快到香港去!”張學良的神色顯得格外緊張,這是趙一荻自與他生活在一起之後,從沒有見過的狀況。
“漢卿,西安到底要發生什麼事?”她的心懸了起來。幾天來的種種反常跡象,都在趙一荻眼前閃現出來。張學良公務繁忙,幾乎不吃東西,也不休息;楊虎城等西北軍將領頻繁地出入金家巷;蔣介石率一批南京大員前來,風聲鶴唳。這都讓趙一荻感到一場風暴就要襲擊西安。
“我要發動……兵諫!”
“你……要抓蔣……”
張學良鄭重地向她點了點頭,說:“東北軍的厭戰情緒已經到了頂點,我不反,東北軍也要反了。”
趙一荻第一反應是不可以,不管兵諫成不成功,張學良都有可能喪命。但是再一想,張學良並不是為了她和兒子活著,而是為了中國的統一大業。主意已定,趙一荻說:“漢卿,我想,不管將要發生什麼事情,我都沒有必要和閭琳遠避而去。現在你為中國的抗日連生命都在所不計了,我們為什麼要在這最關鍵的時刻逃離西安呢?要知道有我們在這裏,對你至少也是個精神上的支持呀!”
張學良站在黃昏的殘陽裏,目光凝視著趙一荻那雙閃亮的眼睛。他顯然已被趙一荻的果敢堅毅深深打動了,半晌,他緊緊握住她的手,說:“謝謝你,綺霞!這麼多年來,我一直等待著這一天。現在,我情願把天捅一個洞。如果今夜我成功了,那就為中華民族做了一件好事;如果我失敗了,那我情願為這次兵諫付出代價,包括鮮血和生命的代價!”
“漢卿,你幹吧!不管發生什麼事情,我都不會離開你的!”她猛然撲進他的懷裏,緊緊擁抱了他!
12日淩晨,西安一片寂靜。趙一荻抱著不懂事的閭琳徹夜不眠。這天夜裏,城外響著此起彼伏的槍聲。於鳳至的侍衛不斷前來,報告兵諫的進展。清晨,趙一荻親筆為張學良起草了一封發給毛澤東和周恩來的緊急電報。她起草的電文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