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1 / 2)

陰陽的概念,源自古代中國人民的自然觀。古人觀察到自然界中各種對立又相聯的大自然現象,如天地、日月、晝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學的思想方式,歸納出“陰陽”的概念。早至春秋時代的易傳以及老子的道德經都有提到陰陽。陰陽理論已經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麵麵,包括宗教,哲學,曆法,中醫,書法,建築堪輿,占卜等。陰陽是"對立統一或矛盾關係"的一種劃分或細分,兩者是種屬關係。陰陽五行國學之本,看似簡單,卻知者甚少,知而能守其道者更是少之又少。

陰陽,代表一切事物的最基本對立麵

為寒,為暗,為聚,為實體化

為熱,為光,為化,為氣化

陰中有陽,陽中有陰,衝氣以為和(像無形的氣分隔了陰陽,使其各居其位。)。

陰陽的位置是不斷變化,周而複始的。我們所能看見的事物為陰內陽外(這就是聚合生成陽居於上的正物質),反之則為反物質(類似黑洞),所有的事物都要符合陰陽的規律和結構,就像人出生(是聚合),然後死亡(消散),這就是陰陽的規律,而人體內陰陽失衡或陰陽所在的位置不對人就會生病。

這些就是陰陽真正的含意,也是據此所畫出的太極圖的根本意思所在。國學(醫、天文、地理、數術、哲學乃至各家經典)無不以此為基礎,並深刻影響了國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五行和太極參照相應詞條)

陰陽就是在同一個屬概念“對立統一(全集U)”下的兩個種概念“陰(集)和陽(集Y)”之間的一種不相容關係。陰陽的內涵互相否定,一個概念“陰(變集)”肯定對象陰的屬性,另一個概念“陽(變集Y)”則以否定陰概念所肯定的屬性,作為陽對象的屬性;陰陽的外延互相排斥(∩Y=0),又相互互補(∪Y=U=1,1-Y=),其總和等於它們最鄰近的屬概念(對立統一整體)的外延,即兩個種概念陰陽外延的和或並(+Y=∪Y=U)。

(1998年,1999年。數理陰陽與實質,數理醫藥學雜誌

1999年第1期)

總而言之,陰陽即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某些事物和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

中醫應用

我國古代醫學家,在長期醫療實踐的基礎上,將陰陽五行學說廣泛地運用於醫學領域,用以說明人類生命起源,生理現象,病理變化,指導著臨床的診斷和防治,成為中醫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醫學理論體係的形成和發展,起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補充說明

表裏、寒熱、虛實都是疾病過程中所表現的一組組既對立而又統一的正反現象。對這些正反現象,中醫用陰陽來加以概括。從每組正反兩方麵對立的意義來說,表證、熱證、實證可歸屬於陽證範疇;裏證、寒證、虛證可歸屬於陰證的範疇。因此,陰陽八綱中總綱,一切病證都可以歸之為陰證或陽證的大原則中。

柯易

周敦頤的《太極圖說》有一段這樣的描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複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是故“易有太極,是生兩儀”。“(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萬物生生,而變化無窮焉。”這就是古代易學家們對陰陽概念最好、最完備的闡述。這種闡述雖然詳盡但過於抽象也過於概括,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以下我們從不同學科的角度對其進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