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失去,才是人生的主題(1 / 1)

不是星光隱沒於黑夜,而是我們被黑夜遮蔽了眼睛。

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過,“我不願乞求心靈上的創傷消失,但願我能戰勝它。”在人生旅程中,我們不能避免創傷,亦不能避免失去。失去,是人生的主題。因為每一次失去,都意味著成長的繼續。

著名作家史鐵生,曾被命運三番五次地捉弄。

史鐵生18歲到延安插隊落戶,21歲那年因病導致雙腿癱瘓。回到北京後治療無效,自此他便開始在輪椅上生活。

然而,造化弄人,幾年後,史鐵生被確診患了嚴重的腎病,又因腎病引發尿毒症,他必須依靠透析維持生命。

失去走路的雙腿,失去健康的體魄,但是史鐵生並沒有因此被命運之魔打垮,他決定用自己的雙手去尋找他的人生路,並一直走到盡頭。

史鐵生曾自嘲地說:“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這就是他對“失去”的積極態度與美麗宣言。

在2005年央視春晚的舞台上,由殘疾人表演的舞蹈《千手觀音》,感動了中國人。在無聲的世界裏,在手語老師的指揮下,這些聾啞女孩,一招一式與有聲的音樂節奏配合得天衣無縫。

2004年,《千手觀音》第一次在雅典殘奧會閉幕式上亮相,驚豔全球。2008年,在北京殘奧會上,《千手觀音》做開場表演,再次引起轟動,成為享譽國際的經典節目。

21位聾啞女孩,平均年齡僅21歲,盡管失去了傾聽美妙樂聲、用聲音表達自我的機會,但她們並沒有放棄追求,放棄夢想。她們用堅定的笑容麵對慘淡的人生,用樂觀的態度麵對一切失去;她們從不幸的穀底走到了藝術的巔峰。在失去中,她們創造了一個非凡的奇跡。

史鐵生、聾啞女孩等無數個在失去中頑強前進的“戰士”,用他們的人生態度與成就向我們闡述了一個真理——失去,才是人生的主題。

然而,我們有些四肢健全、生活富足的人卻還在不停地抱怨。抱怨別人得到的太多,自己失去得太多。越來越多的人,習慣“得到”而害怕“失去”,為得到開心不已,為失去傷心哀歎。

其實,人生中沒有絕對的事情,有得必有失。有得有失的人生才是真正的人生。不要一味地抱怨命運對你如何不公,命運一向都是公正的,在關閉一扇門的同時,它一定會為你打開一扇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得失全在一念之間。要學會把失去當成人生的主題,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去看待得與失,淡然麵對人生中的得與失。在失去的背後去尋找並發現自己的所得,完美自己的人生。

2008年上映的好萊塢電影《返老還童》,通過展現“失去”這一主題,給全球觀眾上了一堂生動的人生哲理課。

影片中,主人公的一生如同一個倒轉的時鍾。他以老年之身出生,以嬰兒之態離世。因這份奇特,從“出生”到“離世”,他遭遇過太多的失去。親人朋友一個個離去,這個男人一次次地參加葬禮。葬禮上,每個人的眼中都充滿悲傷,可他的眼中卻空洞如無物。

他不傷心、不難過嗎?當然不是。越活越年輕的他,經曆了太多的失去,早已學會坦然麵對失去。他知道,失去是任何人都無法避免的,失去是人生常態,是人生的主題。

馬有失蹄,人有失足。敗走麥城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收獲成功的傳奇也在時刻發生。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反複無常,命運得失更迭。

如果我們總為夕陽餘暉的消逝而愁緒滿懷,就會失去“星星點燈”的夜空;如果我們總為韶華流逝的青春懊惱,就會失去果實豐盛的中年。因此,我們不必因得到而得意忘形,也不必因失去而黯然神傷。一份得到的背後,往往隱藏著一份失去。

俗話說,“要想人前顯貴,必須人後受罪。”風光無限、光鮮亮麗的背後,不知隱藏著多少辛酸苦辣。那些登高望遠、站上社會高處的人,在攀登的過程中,被荊棘劃破過衣服,被石鋒割破過肌膚,流過淚,流過汗,流過血,用“失去”的代價換來了今日的“輝煌”。

人的一生,隨時隨地都有得有失。有時此間得,彼間失;有時失而複得,有時得而複失。金錢、權勢、親情、友情、愛情……都是如此。失去可能會不甘心,肯定會有暫時的痛苦,但更多的時候,你會發現,失去的同時,你也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和成長。

正因如此,將來有一天得到今天失去的,你才會珍惜。失去,才是人生的主題。人生因失去才會更加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