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無論多麼痛苦的事,你都沒有選擇權(1 / 1)

在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有一座15世紀的教堂。教堂雖已破敗,早已看不出當初的富麗與堂皇,但其中一根石柱上的一行字仍然清晰可見:事情是這樣的,就不會那樣。這句話意思是說,當某些事已成定局,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事實。

人生路上,我們麵臨無數挑戰,痛苦在所難免。痛苦,就像暴風雨過後那條泥濘的小路,是你人生必經之路。既然你無法選擇,與其消極悲觀,不如欣然接受,勇敢麵對。

汶川大地震中,8歲的小姑娘王彬失去了右臂,她表現出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堅強。與她同病房的7歲小男孩,因為左腳受傷,疼痛難忍,一直悶悶不樂。善良樂觀的王彬跑到他的病床前,熱情地說:“弟弟,我給你唱首《小紅帽》吧!聽著歌,你就不會覺得痛了。”

“我獨自走在郊外的小路上,我把糕點帶給外婆嚐一嚐,她家住在又遠又僻靜的地方,我要當心附近是否有大灰狼……”

聽著王彬輕柔的歌聲,小男孩笑了。從此,大家都把這位善良樂觀的小女孩叫“小紅帽”。

2008年“六一”兒童節那天,王彬和爸爸去醫院的小禮堂看演出。經過一個病房時,王彬看到一個姐姐正在哭。原來,這位姐姐的媽媽在地震中受了重傷,正在重慶一家醫院接受治療。因為擔心媽媽,她連飯也吃不下,總是偷偷掉眼淚。

聽到這裏,王彬馬上摟著姐姐,安慰說:“姐姐不要傷心,把身體養好,就能很快見到媽媽。”姐姐見一個比自己還小的“獨臂”女孩竟如此安慰自己,心裏感動不已。她向王彬保證,以後一定好好吃飯。

從此,這位熱心樂觀的小女孩,隻要傷口不痛,就到處串病房。她給小弟弟唱歌,陪大姐姐說話,為他們打氣鼓勁。醫院裏的人都誇她堅強、樂觀。就是這樣一個8歲的小女孩,雖然失去了右臂,但卻用她的樂觀、善良與堅強激勵了醫院裏“同病相憐”的孩子們。

我們知道,身體的痛苦經過治療,能夠痊愈,而精神上的痛苦,卻很難在短期內消除。故事中的小王彬身體上的痛苦放在任何人身上,就算結疤痊愈,心靈上的痛也是無法磨滅的。可麵對這份痛苦,年幼天真的小王彬沒有固執地抗拒而是欣然接受痛苦,積極樂觀地麵對。

經受了地震的痛苦,她已經懂得不能因著這份痛苦再去衍生更多的痛苦,那樣的話,她要承受的痛苦會更多,而且周圍的人也會因此而陷入痛苦中。在她心中,自己的痛苦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幫助大家消除痛苦。

試問,有多少人在麵對痛苦時,能夠像小王彬那樣的樂觀向上?我們是否都能像小王彬那樣豁達開朗?在遭遇毀滅式地震災難時,是否能都像她那般一如既往地熱愛生活、熱情地幫助別人?是的,敢於直麵人生苦難,不逃避、不抱怨,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具備的生活態度。

有一位氣宇不凡、風度翩翩的音樂老師,有一個先天性弱智的兒子。弱智的孩子沒有哀怒,隻有天真的喜樂。在他快樂成長的過程中,音樂老師積極地麵對著這一切。盡管在孤助無援時他也會偷偷流眼淚,但他永遠以堅定的笑容麵對自己的學生。盡管有時眼淚難抑,他也會跑到走廊偷偷拭去,然後以他那招牌式的微笑麵對學生。

這位音樂老師內心的痛苦,我們不得而知,但他的言行舉止告訴我們:無論多麼痛苦的事,你都沒有選擇權。隻有積極樂觀地麵對,你才不會被痛苦打敗。

回到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多少人可以像這位音樂老師那樣,坦然麵對生活中的痛苦呢?

遭遇痛苦,更多的人的第一反應就是逃避躲藏,唯一的想法就是遠離,甚至幻想“這一切如果沒有發生該有多好”。

痛苦已經發生,就無法改變。痛苦來襲如覆水一般不可預知,如果沒有勇氣麵對,隻尋求逃避離開,那無法改變的痛苦不會自動消失,隻會緊緊追隨你,化作一道你永遠過不去的坎兒。

痛苦已經發生,不能假裝無事。隻有接受殘酷的現實,才能脫離苦海、把苦難變成財富。

我們都看過痛苦的人是何等的痛不欲生,我們也嚐試安慰他,但事實上,隻有他們自己才能擺脫痛苦。想通了,看透了,接受了,才能“像變了個人似的”重新開始。

作為朋友和親人,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告訴他,“雖然不能幫你減輕痛苦,但我會一直陪著你!”有這一份溫暖就足夠了。

人活在世上,有歡樂也有痛苦,歡樂和痛苦像一對孿生兄弟,伴隨著我們的一生。隻有直麵痛苦,你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歡樂。直麵痛苦,你才能理解痛苦對生命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