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1章 看到的未必是真實的(2 / 2)

這是一種最常見的過度自信的表現,行為經濟學家稱之為“規劃誤區”。試想,如果生活中我們總是這般過度自信,那我們釀成的錯誤將是何等的驚人。

在投資炒股中過度自信造成的危害最為明顯。股票技術分析之父查爾斯·道曾經說過:“過度自信在華爾街所造成的失敗,多於其他錯誤觀點的總和。”研究發現,在美國股票市場上,交易越是頻繁,損失就越大。1987年,投資者對標準普爾指數500家公司的年投資交易成本占到這些公司年收益的17.8%,與此同時,卻隻有少數投資經理人能夠實現投資回報在標準普爾500指數之上。無論是機構投資者還是個人投資者,他們都過於自信,從而沒有足夠的耐心去等待和觀察,因此他們在金融市場上頻繁地進行交易。投資者們過於相信自己的金融知識和判斷,他們自信自己了解市場的走向,相信自己能夠看準哪支股票會漲,哪支會跌。

著名翻譯家馮克利先生曾翻譯過奧地利著名經濟學家哈耶克的名著《致命的自負》。給書作序時,馮克利寫道:自從啟蒙時代以來,人類在自然科學和技術的運用上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哈耶克從這種進步中卻看到了一個巨大的潛在危險,即每個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都在對人類的自由不斷形成一種威脅,這是因為它加強了人類在判斷自己的理性控製能力上的一種幻覺,即他所說的“致命自負”。

過度自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自負,是千萬要不得的。一位外科主任給一位患腹腔晚期腫瘤的病人做手術,手術期間病人曾兩次出現心力衰竭,經及時搶救後又恢複了正常。

助手和護士們都勸主刀的外科主任暫停手術進行觀察,但該主任固執己見,手術隻好繼續進行。結果病人的心髒第三次出現衰竭現象,還沒來得及搶救就死亡了。

不難發現,外科主任手術時完全處於過度自信的狀態,他相信憑借自己的經驗和技術,可以像第一次、第二次一樣,當病人出現心力衰竭時能輕鬆地控製住。但結果呢?結果是第三次心力衰竭直接導致了病人的死亡,外科主任因為他的過度自信而釀成了醫療事故。

無數的事實擺在眼前,告訴我們過度自信往往會釀成慘劇,但是我們就是無動於衷,不以為然。自信過度膨脹的時候,我們會過高地估計自己的能力,不切實際地誇大自己的優點、成績和長處,盲目地相信自己的承受能力和解決能力,以至於根本不會預料到自己的這種過度膨脹的自信,會給自己帶來無窮無盡的惡果,會讓自己的心底留下永恒的遺憾。

因此,正確看待自己,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