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文氣如虹,妙思泉湧
多年前,一個非常曲折的機緣,一次小聚會上,認識了高力夫,當時她是做記者還是當教師記不清了。在沿著什刹海的路上,我們忽然談起了古典文學,她的如數家珍使我大為驚奇,我試探性地提了幾個難點,竟被她一一化解。再以後,完全沒有她的消息。直到近兩年,才讀到她的文章,一篇又一篇,不由驚呼其為“燕趙才女”。這絕不是誇張。她的目前身份是編輯,但她的水平並不遜於某些以散文家自詡的人。當今時代,像高力夫這樣從事實際工作卻滿腹經綸的人,把主要精力獻給社會隻留出很小空間進行自適性寫作的人,正自不少,我們對他們注意得太少。這也就是我這個宣稱不再寫序的人,願意為高力夫這樣的編輯型文友寫序的主要原因。
熟悉她的人都說,高力夫是一個博覽群書、攻讀不倦、以讀書為最大樂趣的人,經常廢寢忘食、不計晨昏。她的職業是編輯,她的業餘愛好卻是整個文學文化世界,涉獵麵頗廣。她在《書中有我,眼底無他》裏寫道:“書中的大千世界,豐富精彩,徜徉其間,其樂無窮。”讀書“有的是書中有我,眼底無他的一份超脫和淡遠,一份風趣與靈動,一種與先賢對話的怡然自得”。近年來,高力夫勤於筆耕,現在從已發表的大量作品中篩選出近八十篇,輯成此書,洋洋十幾萬言。粗略看來,涉及社會生活、人生百態、古今曆史、家庭情感、文化現象、名人訪談、讀書旅遊、異域風物,等等。那麼,作者通過人間萬象的精彩描繪和展示,以及緣事緣物而生發出來的情感和議論,到底要闡釋或說明些什麼呢?我認為,作者麵對全球化現代化的嶄新而宏大的語境,展開的是多方位的思考,包括人生目標、人的生存境界、人的精神追求以及人對幸福的理解等等。她把一份極具個性特色的人生感悟,奉獻於社會公眾之前。
順生,樂生,貴生。
一份人本主義的悲憫情懷;
一種虛實結合的人生智慧。
這是一位前輩對她的文章的整體評價,不妨看作解讀作家創作初衷和文本內涵的鑰匙。“悲憫情懷”和“人生智慧”八個字,濃縮著作者的生活理念、生命體驗和美學追求,為讀者提供了一座可資參考的路標。我們在不知不覺之中,在柳暗花明、曲徑通幽之間,被引領到作家傾力打造的散文世界。這些作品,大到宇宙人生,小到青萍之末,大都能舉重若輕,見微知著,那眾多閃光的亮點,顯示出作者思想藝術的深刻與成熟。
作者寫道——
現代化帶給我們最大的好處,是富裕;最大的麻煩,是快節奏;最大的損失,是自由的缺乏。假如可以允許再極端一些,則是價值多元之中的價值失落,是文化重建中的文化貶值。
這段文字,滿含憂慮,有一種警世色彩。毫無疑問,這些年來現代化建設的偉大進程,開創了中國曆史的新紀元。這是一個政通人和、經濟繁榮的時代,是一個物質不斷豐富的時代。但是,必須清醒地看到,與經濟騰飛的過程相伴隨,也出現了諸多不和諧的問題。現代化與“現代病”二者之間的某種內在關聯決不可掉以輕心,任其蔓延滋生。否則,社會越富裕,可能越腐朽。這樣的富裕和先前的貧窮,孰優孰劣,真是難說得很。作者援引德國思想家阿倫特的話,認為隻不過是“同一個硬幣的兩麵而已”,進而認定“如果我們至今對此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和理性的選擇,最終,我們所麵臨的,將是比貧窮更大的尷尬”。這的確是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構建核心價值體係所必須正視的。《陌上花開緩緩行》中的不少作品,正是沿著上述思考路徑,以精神文化為切入點,對人生做出解讀和闡釋,用以回應“順生、樂生、貴生”的這一理念。
無疑,關於人生意義和人生境界,是這本書的重頭話題,作家的見解滲透在許多文章之中,在《陌上花開緩緩行》一文中,作家回顧了和國學大師張中行先生的交往:那時張先生告誡作者別老是那麼忙,“陌上花開緩緩行”,不要“久別吳娘暮雨聲”。接下來作者寫道——當時,隻是偏重於詩的境界的理解,後來才越加感悟到其中更深的人生哲理。仔細想想,能不能減少一些對現代化的過分依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