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2 / 3)

不使或者少使自己被浮名和俗利過分奴役,盡可能多地維護身心的自由。這,對我們也許更為重要。

生活,生命,都需要更多的“陌上花開”、“吳娘暮雨聲”的溫情滋養,這樣,我們的心,才會更加溫潤柔軟,更加生動鮮活。幸福與否,更多取決於個體的感覺、體驗……美好的生活,應該是理性與詩意的共同存在。

這是作者關於人生境界、人生幸福的內心獨白,也是針對某些社會現象提供一服方劑、一番忠告、一段諍言。作者同張中行、啟功、季羨林等大師有著親切的交往,領受到前輩學人豐富的人生經驗、耀眼的人格魅力和深厚學養的熏染點化,實在是一件幸事。加上作者自身的聰穎悟性、思索鑽研,她對“人生”這一困擾了無數人的話語,逐漸有了深刻、透徹的體認和理解。在她看來,“在對人性最為樸素自然的本質追求與對平常生活的感悟中,去滿足對幸福的渴念,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她提出“一粒微塵也快樂”的新命題。在《秋思與秋色》一文裏,她寫道:

自然之秋,人生之秋,無論怎樣美好,都因其短暫而不免淒涼。生命的智慧,就是要在這浮生逆旅的感傷裏,在世事無常的迷惑中,尋找堅持到底的理由和勇氣,把沉思與感悟、快意與豪情,外化為神閑氣定、步履從容。

秋季,借用海德格爾的話語,應該是“詩意的安居”。

這也許就是“順生、樂生、貴生”的真諦,是貫穿文本滔滔數十萬言的一道精神清流。

於是精鶩八極,心遊萬仞,作者憑借自己綜合素質的強有力支撐,在各種不同的表述對象中,無論是急就成章的千字小品,還是洋洋萬言的長文,都能馳騁於古今中外曆史與現實的天空,指點江山,感物抒懷,橫空盤來,渾然天成,不少段落情韻生動,哲理深刻,讀之令人擊節。

如《又近秦淮》,寫作者江南之行的諸多見聞和深長感喟——秦淮河的聲名遠播,秦淮河的享譽古今,更多的是因為秦淮名妓用驚世美豔、蘭心蕙質、絕代才華,用萬種風情、纏綿悱惻、千秋忠義,合成人生悲劇而演繹出的無數或悲涼淒婉或風流蘊藉,令人回腸蕩氣、傷痛欲絕的千古絕唱,讓後世之人在憑吊痛惜、感懷追索中,低回俯仰,興歎無窮。

在這個背景上,作者推出她所敬重的名妓柳如是的淒美人生,歌頌了這位煙花女子的脫俗氣質與驚世才華,歌頌了她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大氣大節。在秦淮河畔的思古幽情裏,洋溢著正氣、浩氣和英氣。同時,作者從她女性視角出發,也給予了柳如是更深的理解和惋惜。

《書中有我,眼底無他》中,在列舉了陶淵明、李白“物我兩相忘”的率真天然和儒道兩家的核心要義之後,筆鋒一轉,又回到人生幸福的話題上來。

生活是否幸福,是一種主觀性很強的感覺。它並不在於是否“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是否可以放情山水,親近自然;是否可以夜雨讀書,圍爐品茗;是否可以日日笙歌,夜夜良宵;是否擁有豪宅深院,寶馬香車。幸福更重要的元素,是你能否擁有和保持心境的輕鬆、平靜和快樂。

……幸福快樂的最好狀態,是身心的舒展飄逸,自由自在。

此間作者的幸福觀表述得較前麵引文更為深刻更為到位。在現實生活中,有人爭名於朝,爭利於市,沉溺於欲望的怪圈而樂此不疲,愈陷愈深,以至觸犯刑律,淪為階下囚,教訓慘痛。我翻閱過一本叫《最後的懺悔》的書,由若幹巨貪在臨刑前的最後表白彙成。其中深深的悔恨,帶血的淚水,無法言說的生之留戀和死之恐懼,給我留下極深極強的印象。少一份欲望,就多一份輕鬆與快樂,看來此言不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