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表現方麵,《陌上花開緩緩行》有若幹引人注目的特色。作者縱談人生,評點古今,研究情感世界之奧秘,探討生存境界之高下,思維活躍,文思和文筆自然流暢而無滯澀窘迫之感。作者十分注重作品的文化含量和精神品位,選擇並營造出一幅幅具有濃鬱詩情的景象,有人物、景物描繪,有曆史片斷、心理刻畫……也就是說,作者把文化、詩情、感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迥異於他人的“看點”。
且看這段抒情——在細雨霏霏的清晨,打著花傘,細碎的步子踏在青石小徑上,眼前的景物,被江南的杏花春雨,絲絲柔化,水霧微蒙,平添了幾分夢幻般的不真實感,潛意識裏,已模糊了許多界限:夢境與真實,今天與曆史,他人與我自己。
花傘、青石小徑、杏花、水霧,這些江南雨中的景物被作者整合成一幅有色彩、有動感的圖畫,更奇的一筆是寫出了此情此景中人物的潛意識裏那種微妙、朦朧的暗流湧動。
不少讀者在經受了“文化泡沫”的戲弄之後,麵對如此有品味的文字,眼睛一亮,產生強烈的閱讀興趣,許多年齡、職業、身份不同的網友對高力夫的作品評價甚高。在時下能取得這種效果實屬不易。
歐陽修在論述寫作之道時說:“道純則充於中者實,中充實則發為文者輝光。”這是非常中肯的經驗之談。在我看來,作家筆下的道不是憑空而來,不是書中得來,也不是靈感的產物,而與其生命經驗相聯係。我們從作家的成長背景和人生經曆中找到了一些有價值的痕跡。上世紀七十年代,作者還是個十五歲的女孩,趕上轟轟烈烈的“知青”運動的掃尾,和許多孩子一樣,離開大城市,到太行老區插隊落戶,錘煉紅心,開始了長達數年的知青生活。在那塊土地上,目睹和感受了北方貧瘠山區農民的生存境況。之後,上大學,當教師,再之後,憑著年輕氣盛和勇敢無畏,隻身南下,勇闖剛剛掛牌的海南特區,很快成為商海中的佼佼者。而因個人氣質和興趣愛好,使她在取得很大成功之際,毅然急流勇退,憑借學識、文化功底和個人魅力考進主流媒體,成了一名稱職的新華社記者……經曆是一筆財富,生活是一本無字大書,種種挫折和磨難,更是催生精神之花的土壤。南下北上幾個回合下來,那個稚嫩的女孩成長為一位閱曆豐富、學養深厚、思維深沉、眼光睿智的知識女性,她的心底保有許多生活賜予的珍藏,有不少發自內心的人生感悟。我們在讀集子中的文章時,會感覺到作者對人生的種種見解和理念,不是僵硬冰冷的教條教義,其背後有著一種鮮活、生動、真實的人生作為支撐和基礎,故而倍感真摯。這正是歐陽修“道純則充於中者實”的境界。這是有關“道”的一個方麵,下一步是如何把“道”“發為文者輝光”。作者的語言瀟灑流暢,委婉清麗之中透出風骨,純淨淡雅中彰顯力度,在有些調侃的作品中,還能看到幽默輕鬆的另一種筆墨,其運用相當嫻熟自然。比如在《珊瑚在網》中這樣寫道——前科,前科是什麼?前科就是劣跡!就是汙點!我真是跳到黃河也洗不清,這叫一個冤哪!
最後,我還是被人家說得理不屈而詞窮,隻好默認。默認的結果是,房東罰我出錢包賠……真黑呀!這房東,這家庭,這世道人心!我恨不能淚水滂沱!
這樣的文字,風趣鮮活,跳躍閃爍。
總之,這是一本有關人生的書,有關生活的書,頗多玄機禪思,閃爍著才情智慧,雍容而瀟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