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2 / 2)

趙匡胤見狀,忙上前攙起石守信道:“愛卿莫要多心,你我情同手足,朕絕無加害之意。朕隻是怕日後你我兄弟反目成敵,故出此下策,還望眾卿見諒。”頓了一頓,他又繼續說道:“人生短暫,轉瞬即過。眾位兄弟不如釋去兵權,各自回鄉。朕一定多多賞賜田地金銀,你們再多多置些田地房產,買些優伶歌姬,與兒孫後代共享天倫之樂如何?”

眾人聞聽,這才鬆了一口氣,忙跪下叩頭謝恩。趙匡胤一一將他們扶起,命其各自重新就坐,又親自給他們斟酒勸菜。眾人受寵若驚,酒宴最後在融洽的氣氛中結束了。

第二天早朝,眾將紛紛稱病要求告老還鄉。趙匡胤一律批準,至此,以友好的方式收回了他們手中的兵權,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典故。

宋太祖趙匡胤不愧為一名武能安邦、文能治國的賢德君主。他施巧計釋去朝中大將兵權後,又把禁衛軍兩司之一的侍衛司分成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兩部分,與殿前司合稱為“三衙”。為掃除曆代禁衛軍專橫跋扈的風氣,他又任命資曆淺的低級軍官為三衙使。

在走完這幾步棋,穩定朝中的同時,太祖趙匡胤采取了重視文士的政策。他深深知道,沒有知識學問的人,國家是不能治理好的。為此,他實施了許多積極有效的措施。在建宋不久,他就設立儒館,並把他的啟蒙老師辛文悅請到朝廷辦學府以培養人才,還降旨增設國子監最高學舍,他甚至經常到國子監看望學生,並賜酒菜。他在任用諸如宰相之類的高官時,都必須是讀過書、非常有學問的人,如趙普、盧多遜等幾個宰相都是上知天文、下曉地理、之人。尤為值得一提的是,太祖趙匡胤對科舉製度進行改革,規定不論出身貧富都可以應舉。為杜絕舞弊和走後門的現象,他還設立了複試、殿試製度。宋朝經過改革後的科舉製度深得人心。當時的《神童詩》中就有“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詩句。這也是太祖趙匡胤重視教育的真實寫照。

為了確保大宋江山千秋萬代永不覆滅,太祖趙匡胤想盡辦法提拔有才有德之士。他選擇人才,不看資曆重水平,隻要有能力,就破格提拔。如李鶴、劉琪等人皆因有才由地方縣令一步提升為朝中一品大員。即便是過去曾與趙匡胤有怨隙,甚至不止一次得罪過趙匡胤的,他也不隨便加罪。隻要對國家有用,對百姓有益,他照樣提拔。如王彥超、董尊海等人都在趙匡胤不名之時奚落譏諷過他,但趙匡胤皆因二人之才,不計前嫌,將二人分別提為中書令和羅州刺史。

在太祖趙匡胤的治理之下,大宋朝越來越興旺,可謂日新月異,國富民強。

手段點撥:

有的時候有話明說比暗地裏打主意的效果要好很多。有話明說會讓手下人感到你對待他們是很真誠的,沒有把他們當成外人,這樣處理起事情來事半功倍,不然下屬可能會花費很大的精力來揣摩你的心思,有時候反倒會把事情弄得更糟糕。趙匡胤是深深懂得這一淺顯道理的,要不,一杯水酒竟不費吹灰之力就換取了重臣手中的兵權,手段高不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