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三殺老功臣
故事回放
自從朱元璋當上了明朝開國皇帝後,他心裏就有點誠惶誠恐,覺得江山實在是來之不易,於是他就大開殺戒、大肆屠戮功臣,朝廷上下籠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下。
據曆史記載,第一次大屠殺是在公元1380年(即他稱帝後的第十三年)的丞相胡惟庸一案,遭株連而被殺的達三萬餘人,第二次是在公元1393年大將藍玉一案,誅殺人數為15000人,其他還有所謂“空印案”、“盜官糧案”,每次殺戮都在萬人以上。到他去世之前,那些幫他奪得天下的文臣武將,幾乎被斬盡殺絕,其殘忍實在是令人發指。
朱元璋以血腥手段對待功臣,他的繼承人——太子朱標很不理解。為此,朱元璋決定教訓教訓兒子。一天,他命人取來一根長滿利刺的棘杖,命太子去拿,太子感到無處下手而麵有難色。朱元璋見狀,揮劍一陣猛削,很快將所有利刺全都削去,棘杖變得十分光滑,握起來自然不會有什麼困難了,朱元璋乘機說道:“如今我所誅殺的,都是天下一些險惡之徒,就好比這根棘杖上的利刺,我把他們削掉後再交給你,難道這有什麼錯嗎?”
不過朱元璋的這番話倒是道出了他誅殺功臣的心跡。他雖然41歲當上了皇帝,天下大定時,他已是60歲左右的人了,他自感來日無多,太子朱標又性格柔弱,跟他起事的那些文臣武將,哪一個不是足智多謀,武藝超群。他擔心自己死後,太子駕馭不了這些人,為了他朱氏的江山能千秋萬代地傳下去,他才要不擇手段地兩興大獄,一網打盡。
李善長、劉基、徐達,是大明王朝的三大開國功臣,被朱元璋比之為西漢三傑:蕭何、張良、韓信,朱元璋覺得這三人的存在對他的大明江山是大大的威脅,於是他就絞盡腦汁、想方設法除掉他們。
李善長是朱元璋的淮西老鄉,他比朱元璋大了十幾歲。李善長是位具有卓越軍事才能的大將,他協調諸將、整頓軍紀,加強團結,提高其戰鬥力,作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同時,他以其傑出的理財能力、管理能力和組織能力,將糧餉和兵員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前方,對朱元璋的勝利取了決定性的作用。
朱元璋在冊封功臣時,李善長名列第一,封為開國第一丞相,後來,又將自己的大女兒臨安公主下嫁給李善長的兒子李祺。幾乎就在這同時,朱元璋已對李善長戒備起來,原因很簡單,李善長的種種能力、本事對朱元璋坐天下是一種威脅。因此,在當上皇帝後的第三年,朱元璋便毫不顧情麵地將李善長從丞相位置上拉了下來,趕回了鳳陽,從此再也沒有給他任何實權。可是,李善長老而不死,這不能不使朱元璋憂慮,於是,在胡惟庸一案已經過去十年以後,卻以李善長是胡惟庸一黨的罪名,將這個已經七十七歲的老戰友逮捕入獄。
除掉李善長之後,朱元璋的第二個目標就是劉基。劉基,字伯溫,這是一個在民間傳說中帶有傳奇色彩的人物,據說他能前知八百年,後知八百載。劉基投奔朱元璋時已經50歲了,對於他的到來,朱元璋真是大喜過望。因為朱元璋此時正是急需劉基這樣的王佐之才,便立刻虛心求教,詢問平定天下的大策。劉基成竹在胸,當場陳獻了18條大政方略,經過劉基的條分縷析,當時明朝初期紛亂的局勢一下子就顯得明朗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