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螞蚱兩頭拴(1 / 2)

朱元璋:螞蚱兩頭拴

故事回放

明太祖朱元璋南征北戰,戰功赫赫,他不僅僅是一個軍事家,也是一個政治家。在驅除蒙古建立明朝之後,他對原來的製度作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

朱元璋稱帝之後,鑒於以往的失誤,改革了軍事和政治機關,但是改革這些機關容易,如何才能保證他們忠心耿耿呢?就算他們忠心耿耿,萬一有緊急情況的話,又如何保證傳達到自己耳朵裏的情報是真實準確的呢?為此,朱元璋設立了兩套機構,一套是都察院,另一套是錦衣衛和檢校。

都察院是明朝的監察機關,元朝叫做禦史台。洪武十五年改名叫都察院,設左右都禦史各一名,左右副都禦史各一名,左右金都禦史各一名。整個都察院有監察禦史一百人。明朝設十三布政使,把天下分為十三個區,由這十三布政使管財政、民事。這一百名監察禦史以一布政使司所管的地區為一道,分掌十三道的事務。監察院官員的權力很大,專門負責督察上下大小官員的失誤、斷案不公、貪汙受賄。投敵賣國、結黨營私,甚至連學術不按正常研究都包括在內。一旦發現可以隨時舉發、彈劾。都察院的頭兒都禦史的官階是二品,而監察禦史的官階是七品,相當於在外任職的縣令,實際並不是很大,但他們手中的權力卻極大。朱元璋詔書中明令用他們來監察百官,不論是王公大臣,還是七品縣令,隻要有了過錯,他們什麼話都可以說,什麼意見都可以提,而且可直接上書給朱元璋奏事。

都察院名為官府,實際上是朱元璋的耳目,朱元璋用它來替自己看,替自己聽,隨時報告官員的錯誤,是皇帝監察文武百官的機關,負有澄清吏治的使命。在朝中是監察禦史,還可以由皇帝下旨下放到外地,出使到地方就轉職為巡按、清軍、提督學校、巡監、茶馬、監軍等等職務,負責督察相應的事務及有關官員。其中,巡按最大,他名義上是替皇帝視察地方,職權在當地最高長官之上,小事情可以自己裁斷,大事情上奏皇上,這個差使是最有威權的外放職務。

都察院設立完畢,畢竟隻是正式的負責監察百官的機構,跟後代的檢察院功能相仿。但是一旦都察院本身出了事怎麼辦?都察院的官員和其他官員相勾結,欺上瞞下,豈不是更加糟糕嗎?況且都察院是正式的監察機構,事事都受朝中大臣的注視。朱元璋早就想到了這個問題,為此,他設立了錦衣衛。

錦衣衛的形成,有兩個來源。這個機構前身是朱元璋吳元年設立的拱衛司,洪武三年改為親軍都尉府,洪武十五年才改為錦衣衛。但是創辦錦衣衛的經驗卻來自於檢校。

檢校,顧名思義,是檢查和考校百官的意思。這是朱元璋手下的專職機構,並不是正式的朝廷機關。這個機構專門察聽在京官員衙門官吏不公不法的事,連道聽途說的事情也要上奏,實際上就是盡可能的搜集大小官員的事情,以便朱元璋隨時掌握屬下官員的情況。檢校的職務經常由其他部門的官吏兼任,他們權勢很大,連開國元勳李善長都畏之如虎。

檢校承擔著這樣的秘密任務,朱元璋自然要派自己的親信來擔任。在平定天下的過程中,檢校被用來探聽敵情。如龍鳳五年(公元1359年),朱元璋派帳下武士何必聚去探聽江西袁州守將歐平章有什麼動靜。何必聚探聽完畢後,打斷了歐平章家門口兩個石獅子的尾巴作為標記,等到朱元璋率軍攻克袁州之後,查看果然如此。在後來,檢校的作用越來越擴大了。朱元璋又喜歡微服出行,所以檢校由禁衛軍官擔任,如金吾後衛知事靳謙,小先鋒張煥等人,為了方便和不露形跡,甚至還啟用了和尚作密探。

檢校的威力很大。朱元璋曾經派人去察聽將官的家屬,有個尼姑,去引誘胡大海的妻子奉行“全天教”法,朱元璋下令把尼姑扔到水裏了。建國之後,檢校的主要作用發生了根本的變化,成了探查百官的工具。洪武四年(公元1372年),朱元璋下了一道手令,是這樣寫的:北平(今北京)城內有個黑衣和尚經常在各官員家中出入,和官員說話,沒有人提防他。又有一個和尚是江西人,秀才出身,前科應舉不中就做了和尚,現在也在城中與各官員勾搭。還有隱藏一高麗人,可以讓人都抓來。還有太醫一名,江西人,也在各官員跟前套近乎,指揮孫蒼那裏有兩個回人,也一並捉來。看看這份手令,可見朱元璋對這些情況調查得何其準確!這些都是檢校的功勞。太學博士錢宰奉命編《孟子節文》一書,回家後吟詩發牢騷說:“四鼓咚咚起著衣,午門朝見尚嫌遲。何時得遂田園樂,睡到人間飯熟時?”第二天上朝,朱元璋私下裏和他說:“昨天作的好詩啊!不過我並沒有‘嫌’啊,改作‘憂’字如何?”錢宰嚇出了一身冷汗,朱元璋就放他回家養老了。國子祭酒宋訥有一天在家獨坐,氣呼呼的。朝見朱元璋時,朱元璋問他為什麼生氣?宋訥大吃一驚,實話實說。朱元璋取出一幅他生氣那天命人偷畫下來的像,宋訥這才明白是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