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喜歡自大自誇,就算是有了一些美德,有了一些功勞和成績,也會喪失掉。過分炫耀自己的能力,看不起他人的工作,就會失去自己的功勞。北魏賈思伯,是益都人。武帝時做任成王澄手下的軍司。到肅宗和明宗時,又讓思伯做侍講,也就是老師。皇帝也跟思伯學《春秋》。賈思伯地位雖然很尊貴,但對下人很平易,對賢人很尊重。有人問他:“您為什麼能做到不驕傲?”賈思伯說:“驕傲必然伴隨衰敗,天下哪有富貴恒定不變的道理?”當時人認為這是很高明的見解。
固執自己的見解的人,會不明白事理;自以為是的人,不會通達情理;自傲者,不會獲得成功;自誇的人,他所得到的一切都不會保持長久。
以上我們可以看到,驕矜不忍危害很大。作為統治者驕傲自大,不能以平等的態度待人,則會失去人才,失去人心,最後也必然要失去江山。作為統帥如果產生驕傲情緒,則驕兵必敗。即使普通人,自以為是也會眾叛親離,難以成事。隻有謙虛、聽勸、忍耐驕矜之情的增長,謙和對人,才能無往而不勝。謙受益,驕致敗,可謂千古一理。
蔡邕禮遇王粲
王粲是建安文壇上一顆明星,當他的才華還沒有被世人認可的時候,蔡邕早已是家喻戶曉的名人了。然而蔡邑卻能夠居才不傲,慧眼識才,對毫無名氣的王粲禮遇有加,實在是驕矜之忍的最好範例。王粲是“建安七子”中文學成就最高的一個人。
王粲早熟早慧,少年時代便博覽群書,才思出眾,筆下功夫不同凡響,因此,小小年紀便很有名聲。當時人說王粲有過目不忘的本領。一次,年輕的王粲與一位朋友同行時,見到路旁一塊石碑,兩人停下來將碑文讀了一遍,又繼續趕路了。走了一段路,這位朋友想驗證一下王粲的記憶力,於是對王粲說:“先生剛剛看過的碑文,還記得嗎?”
王粲胸有成竹,馬上背誦起來,竟然能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漏,使朋友十分佩服。王粲13歲時來到長安,當時的長安處於一片混亂之中,大軍閥董卓將漢獻帝與文武百官一起劫持到長安,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性情暴烈的董卓又動輒殺人,搞得大臣們惶惶不安,人人自危。長安的流亡朝廷中,有一個著名學者叫蔡邕,人稱蔡中郎。蔡邕博學多才,文章獨步天下,而且生性隨和,儒雅大方,慷慨好施,禮賢下士,是一個人心歸向的大名士。盡管時局動蕩不安,但蔡邕的府邸依然門庭若市,從早到晚上門求見和拜訪的人絡繹不絕,以至門前的道路,常常被來訪客人的車馬所堵塞。
正是因為蔡邕能夠謙恭禮讓,沒有驕橫之氣,才能吸引這麼多的人才到他的門下。如果是一個充滿驕矜之氣的人,誰也不會願意和他交往,早早就避而遠之了。
這天,王粲也去求見蔡邕。當時蔡邕的府上賓客盈門,高朋滿座,蔡邕正與來賓們席地而坐,談笑風生。這時,隻見一個家人湊上去對蔡邕輕輕說了幾句話。蔡邕對家人連聲說:“快請,快請!”說著站起身來,慌忙之中也來不及穿好鞋,便倒拖著鞋出門去了。滿座的賓客,從未見過蔡邕如此緊張的神情,心裏紛紛猜測起來:來人是誰呢?此公的來頭可不小啊!
當蔡邕把王粲帶進來與大家見麵時,賓客們無不流露出驚訝的目光來,有幾個人還下意識地用手背揉了揉眼睛,唯恐是看花了眼。原來13歲的王粲瘦弱矮小,皮膚黝黑、體格不壯,相貌不揚,非常不起眼;而此時的蔡邕已年近60,又是當時文壇的泰鬥,大名士居然如此禮遇一個小孩,簡直太令人難以置信了。
蔡邕明顯地感覺到了大家疑惑的眼神,於是,拉起王粲的一雙手對大家說:“這位嘉賓王粲可是個舉世無雙的神童哩!他雖隻有13歲,詩賦文章卻無一不精。他才情出眾,悟性極高,不用說,將來一定會超過我十倍;就是現在,在很多方麵我也大不如他呀!”蔡邕環顧在座的賓客,繼續說道:“我可以告訴你們,我將把一生珍視、收藏的圖書典籍,全部贈送給王粲,這些藏書給王粲,比放在我這裏,更能發揮作用哩2諸位先生,我的話是不會錯的,你們等著看吧!”自古文人相輕,蔡邕如此謙遜,難能可貴。經過蔡邕一番介紹,座中的賓客們也不得不對王粲刮目相看了。
當時蔡邕的私人藏書原有一萬多卷,的確是一筆相當可觀的財富。因在兵荒馬亂中損失了不少,後來裝了幾車子送去給王粲,大約還有四千多卷。
王粲16歲時,被朝廷授職黃門侍郎,但他見政局混亂,朝廷徒有其名,便南下荊州,去依附地方實力派劉表。劉表的門客眾多,其中不乏才智之士,但年紀輕輕的王粲,很快便脫穎而出,被荊州文人公推為文壇盟主。這之中也有蔡邕慧眼識才的功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