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套裝禮物為什麼賣得好(1 / 1)

心理學關鍵詞:厭倦心理

如果留意一下,我們會發現,套裝商品在整個消費品市場中占有很大比例,而人們對於套裝商品的購買更多的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例如慰問病人時,我們常帶的禮物之一就是水果籃。當我們為自己買水果時,卻很少有人會去買果籃,而隻買自己最喜歡的水果。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套裝禮物的賣點又在哪裏呢?

因為較之為自己購買物品,人們在為他人購買禮物時,更傾向於多樣性。

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項實驗: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讓人們預測,自己連續5天吃某一鍾愛的特定零食時,滿足度會怎樣。同樣,別人在這種情況下,滿足度又將如何。其結果顯示,據實驗參與者預測,即使彼此吃的都是自己最喜愛的食物,但在連續吃很多次的情況下,他人一定會比自己先感到“膩”。也就是說如果反複贈送一樣東西,別人會比自己更快地出現“厭倦心理”。

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對他人“未來時間”做出預測時,縮水現象會更嚴重。誠然,雖然人們在預測自己的未來時,也會排除很多因素,但與預測他人未來相比,已經算是手下留情了。事實上,想象別人在未來24小時內將要經曆怎樣的事情、或是產生怎樣的情緒,這一點非常困難,因此人們對他人的未來24小時做出的評估,其縮水程度往往會更大。例如,人們在買新年禮物的時候,總是希望有別於中秋的禮物。因為盡管春節與中秋之間,已然相隔5個月之久,但在我們腦海中,它就像連續發生的一樣。所以我們會認定“上次中秋已經送了排骨,如果這次還送,人家一定會感到膩”。因此,買禮物時受到多樣性誘惑的概率也就大大提高了。多數禮品都以“套裝”為賣點,原因就在於此。

其實,無論我們選擇什麼樣的禮品,其中包含的心意最重要。送禮時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送出去的禮物要使人開心而不是讓人窘迫,為了避免後者的發生,送禮有一個基本的準則:在非正式的場合,不要送奢侈浪費的禮物給你的熟人和朋友。送禮隻是一種需要,慎重是最基本的,而價值的大小並不重要,如在新鄰居入住時送一瓶葡萄酒,給報童送上一副露指手套等,禮物來自於有心,源自於溫情。